战国 245 诱敌深入——赵括终究中了秦国人的计谋
来到长平前线以后,赵括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自己前任廉颇将军留下来的一些规矩通通改得面目全非:军垒--合并、各级将领--换人、免战这个规则--取消。手下的人就来劝:初来乍到的还是不要先轻举妄动,还是坚壁清野比较好。可赵括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少废话,玩去!”
与此相比的是秦昭襄王亲自下令:武安君白起取代王龁,并下了死命令,不准泄露白起为统帅的消息。道理很简单,如果赵括知道自己的对手变成白起了,肯定会被吓傻的,畏惧白疯子的威名不是赵括一个人的事,是全天下人的事,所以赵军不敢贸然出战,做缩头乌龟那是必须的了,死守东垒这是秦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攻坚战都攻了三年了都没攻下来,要付出很大的伤亡的,不管是廉颇也好赵括也好,只要躲在那一层壁垒之后,秦国人就没办法。
还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近的年轻的赵括已经等不及了,他不知道对手已经换了,他迫切的需要用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为他已经厌倦了说“我爹是赵奢。”他不想拼爹,对于“官二代”这样的帽子他深感耻辱。按照赵括的老爹赵奢的战争思路:打仗就是拼人头的,所以一定要带够人手,打嘛…人多力量大呀。现在赵括手底下超过四十万兵众,这么多人还用的着什么战术么?横着往前冲,也能把秦国人给挤回去
简单分析一下:从前,赵国前线有二十五万将士,给廉颇拼掉一部分--几万人,二十几万人的军事开支赵国后勤补给已经很吃力了,如今又添了二十万。赵王想干什么?当然不是想把国库吃空了,答案很简单:他想尽快打败秦国。那么,在前线对面的秦国人有多少呢?从赵王几次催廉颇出战来看,秦国人的数量应该不会多于赵国人的。廉颇为将的时候,赵军二十几万,假设秦国人真有四十万,赵王脑子再笨也不会催他出战的,所以秦国人的数目应该不在二十万以上,这样赵王命令赵军出战才说得过去。
因为廉颇老是不干,所以赵王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让赵括为将,可以看出赵孝成王目的很明确:给你四十几万人绝不是让你在长平乘凉唱山歌的。要支援这四十几万人在外作战,赵国短时间还可以承受,时间一长就会被拖垮,所以,赵括有了时间上的限制,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战争。很明显赵王给的几十万的青壮年不是让赵括来打败仗的,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赵国的粮草能坚持的时间决定了赵括胜利结束这场战役的时间。
这个时间有多长我们后来知道了,赵军后来被围了四十六天,国内的粮草就接不上了,不得不向齐国去借粮。这样看来赵国最高领导人对赵括的期望值相当的高:希望大约两三个月左右就打赢一场廉颇老将三年都搞不定的战争。说到底,这其实是赵王在赌博,他下的最大的赌本就是人--我比你人多。现在他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赵括身上。
纵然是经历无数风浪的白起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天呐!仇人四十多万哪,个个都是来玩命的,这还是战争吗?难道赵括这孩子读书读傻了,把打仗变成了打群架了?赵括是一刻都等不及了,他背后是赵孝成王焦急的目光,他眼前那一帮秦国人像鬼魂一样飘来飘去驱赶不散。
还记得赵括出征前,蔺相如垂死的时候做的那一番论调吗? “括徒能读其父传而不知变通。”赵括的老爸赵奢写过一部兵法,齐国的名将田单曾经读过,并且向赵奢表达了对兵法当中“用兵用重”的中心思想的反对。田单认为兵源庞大会伤害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而恰恰是田单所反对的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赵奢的宝贝儿子赵括全盘继承了并且发扬光大,发挥到了极致。四十五万大军,古往今来哪一个刚当将军的人有这么拉风!
其实几千年以后我们回头再想想长平之战,如果你是赵括你会怎么做呢?其实无非就是上、中、下三种策略。下策我们就不说了,赵括做的正是下策。中策呢?就是出邯郸以后向南走,并不向西走,不要横跨太行山,向南攻击,进攻野王地区,这样的话就可能对太行山的孔道产生了威胁,上党地区的秦军必然来救。如果这个时候廉颇能够固守东垒的同时分兵一波夺回上党,这样就会对秦国人产生犄角夹击之势,甚至有可能直接打通太行山的孔道,将太行山西南部分连成一片,固守之后再向伊阙地区突进。这一条计策如果能够实施得当的话,不但能够守住长平夺回上党,甚至有可能把秦国人打入中原腹地的一颗棋子生生吃掉,逼着秦国人退回到几十年以前的防线。但是这个方案有一点风险,那就是赵括没能拿下野王,而廉颇分兵来抢上党的时候被王龁乘虚而入从背后包抄,赵国的两支部队就存在被包一个大饺子的危险,所以这叫中策。
而上策就是赵括领军出了邯郸城向北走,翻越太行山,绕到长平的西北地区寻找战略要塞,驻扎下来,这样赵括背靠赵国的发家福地晋阳,南面与廉颇所驻守的长平地区遥相呼应,就可以对王龁形成夹击之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秦国人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撤军,第二就是派援军来。这两种情况赵国人都可以利用这种交叉形式形成战略优势,秦国的大军随时可能会包饺子,被吃得干干净净,就算最糟糕的情况也可以把王龁给逼走,从而解了长平之危。这个方案非常的稳妥,风险不大但是获胜的几率非常高,所以为上上之策。
只可惜这两个方案不知道赵括是没想到还是根本不愿意采纳,他选择的是最糟糕的情况,非要把几十万人堆到长平前线和秦国人打群架,这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幼稚的可笑。或许当时的赵括坚信兵源庞大就可以摆脱兵法的束缚,这么多青壮的男人站在一块,哪怕是手牵着手向秦国阵中挤压,秦国人也未必能挡得住。
就这样赵括带着他的主力、带着他的自信就出击了,没有排兵布阵、没有运筹帷幄,当然也没有经过大脑,见到秦国人抄家伙上就是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就是这样么,哪里那么多讲究磨磨唧唧的?这么简单的事情作为赵国第一战将的廉颇竟然三年都搞不定,每每想到这一点,赵括就觉得莫名其妙。
年轻气盛的赵括一来为了立功建业--露脸于人前;二来也迫于赵王对自己的压力--四十多万人吃喝拉撒的压力大了。所以,来到前线交接班没多久,立刻决定率领四十万赵军离开东垒,倾巢而出,渡过丹河全线反击秦军,想把廉颇丢掉的丹西山和山上的西垒统统夺回来。出发之前,手下曾经有人劝过他,但是被赵括无理拒绝了。
在一开始的时候好像证明赵括是对的,赵兵换兵换将,士气高昂,秦军似乎招架不住了,挡不住就得逃,逃不了就得死。但赵国人很快发现,这些逃走的秦国人似乎不是那么害怕,连撤退都是有条不紊的,不是一般概念里那种“吆喝”一声四散而逃地玩命跑,看上去似乎是有计划地且战且退。
这时候赵国人面对的秦国军队有多少呢?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纵观《史记》,对于这一场如此重要的战争,司马迁似乎太吝惜他的笔墨了。我们看看他给出的数字,秦军正面第一线部队假装败退,太史公是这么写的:“侧翼,张二奇兵以劫之。”这里有个数字“二”,秦国人正面表演败退的部队有多少人呢?究竟有多少秦国人向后退才值得赵括率领主力亲自出战呢?对于几十万的赵国军队来说万二八千的人是绝对不值得一追到底的。太史公的原话是说:两支骑兵部队在侧翼张开骚扰赵军。这两支部队各有多少人呢?
再往后看,赵国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固守不出”,因为他们修的堡垒太可怕、太坚固了,要是真的双方拉出来干一仗,谁赢谁输倒真说不好。现如今赵国年轻的将军带着他的生力军离开了坚硬的外壳,这一下就算不懂兵法的秦军士兵也该知道:不能再让他们回去。这一次又一个准确的数字出现了:秦军派出两万五千人的部队切断了赵国人回家的路,另外再派五千骑兵穿插在赵军各个壁垒之间。果然,赵括发起主动攻击以后,秦国的当头部队一触即溃,大部分撤上了丹西山。赵括见到敌军丢盔弃甲,想来对方应该没有伏兵,于是带上主力就拼了命地追,秦国人就在前面玩了命地跑。追着追着,赵括边追边乐了:秦国人的脑子是不是坏掉了,怎么能奔着绝路的方向跑呢?
如果赵将军平时少看一些兵法,多查一下资料,特别是自己对手的资料,他应该明白秦国人就算打了败仗也不会冲自己家里跑的,跑回去干什么?秦国的法律里写得明明白白的:赏功罚过,空着手败退回国那直接会被砍头的。每次战争以后秦国士兵如果不带两个人头回去,他心里绝对不踏实的。值得赵括亲自率领主力追赶的秦国部队那肯定不是少数。
这帮秦国士兵接到的命令是:只许败,不许胜,连败退的方向都被指定好了。这些秦国的将士很惊讶地发现,主帅的命令太容易完成了--轻轻松松的,就像在战场上练赛跑,一眨眼功夫就败退得老远,一直跑到目的地了,才察觉到“糟糕!咱是不是给主帅给涮了,咱们这帮人别是诱饵吧?”
面前就是秦军那个神秘主帅命令中的目的地了,表演败退的士兵来到这个地方,所有人都傻了,主帅是不是搞错了?这里是绝壁,真要打起来连路都没得退,用兵家口中来说,这个地方就是死地。这是啥地方呢?看看这个地方的名字就知道--长壁。长壁长壁,就是长长的绝壁。
故事说到这里很多的朋友就会心想赵括中计了,这个大白痴!没错,赵括确实中计了,但说他白痴却未必。按说赵括这样进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也不是一点地理常识都没有,仔细想想赵孝成王也不可能任命一个纯粹的白痴当主帅。反间计之所以用成,并不是因为赵括真的一无是处,而是秦国人需要赵括的冒险心境而不是廉颇的老成持重,这样才能打破僵局而已
看看地形就知道长平不是一个理想的打歼灭战的阵地,倒是适合打兵团的野战。它的东、西、北三面都是环山的,这形状就有点像一个簸箕,簸箕的尾巴就是长平。这个名字好啊,簸箕的尾巴又长又平,确实很形象。
长平这个地方坐拥群山易守难攻,廉颇在这样的地形下选择坚决的固守是有他的道理的。一旦秦国人拖不住,从簸箕口撤退的时候,廉颇就可以从壁垒里冲出来、从山上扑下来,像用簸箕倒沙子一样,直接把撤退的秦国人来个歼灭战。而赵括一来,他就带着主力部队冲到了平坦的簸箕口。在他来看,这个地方地势开阔,部队调动灵活,万一打得不爽碰到什么事儿,直接全体向后转逃回山里就是了。
根据《水经注·沁水注》引《上党记》当中记载:“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这里的“流水”指的就是丹河了,从这一段话就可以很好的证明长平的地势。赵括这么做其实也未必就是错,就看自己对手是谁了。如果自己的对手是王龁,赵国军队四十万人冲过来,不管你守不守,照样当成沙子一样给冲出去。问题是赵括一直蒙在鼓里的是:秦军的统帅已经换成了名将白起了。他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就是他之所以为名将的原因。
白起的战法应该是这样:派两万五千的精锐部队切断从山上冲下来的赵军的主力的退路,再派五千个轻骑来打援,这样在赵括的身后就出现了两道防线,只要两道防线其中有一道在战役的初期能够成功地狙击敌人,那么秦国军队的援军一到就万事大吉,赵军就会直接被包围。这样的打法我们不得不佩服,也只有白起才敢用,用两万五千人去截断几十万人的退路,用五千骑兵去打援。这样的事情只有白起能干,只有疯子才会做!但是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疯子成功了!
文案初校:小库
文案复校:霏翔
文案修订:榕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