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云江湖里的融云野望

编辑:阿由

设计:紫菜

从最早的ICQ、MSN,到后来的飞信、微信,即时通讯作为底层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以图片、文字为主的沟通交流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运营商基础带宽的不断扩增,除了即时通讯外,通信云服务的另一技术形态——实时音视频的应用场景也日渐丰富,逐渐从生活领域渗透到办公场景。

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实时音视频为企业带来了不逊色于线下的效率,这也使得各方从新的业务角度,重新审视通信云的意义与价值。

在日前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 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行业研究报告》中,互联网通信云厂商融云再一次巩固了在IM PaaS第一梯队的领先优势;在实时音视频服务领域,融云也占据到优势地位。

此时距离2014年融云首次推出IM云服务,满打满算也就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现在它早已被公认为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的主要领导者。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艾瑞咨询发布的这份报告主要聚焦于PaaS层面,即以API/SDK形式交付的即时通讯(IM PaaS)和实时音视频云服务(RTC PaaS)。

其中,前者的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定。根据Usertracker多平台网民行为监测数据库(桌面及智能终端),月独立设备数居TOP 1000的头部APP中,融云覆盖到的APP日活设备数加总(非去重)超过5500万台,稳居国内第三方厂商的首位。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这家公司既然这么牛,那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融云非常低调,另一方面是因为融云的IM PaaS服务融入在超过30万款APP中,但是用户并不知情。

很多人并不知道融云,但是却很难绕开它的服务。汽车之家、哈啰出行、得到、荔枝、陆金所、工商银行、新东方……以上这些融云长期服务的机构,任何一家APP的用户都是百万级起。

虽然与其他竞争者相比,融云的规模并不是最大,但是它却敢于公开承诺消息不丢、不重、不乱序且100%到达。

目前,融云仍在业界保持着一项纪录,单日分发多达2218亿条消息,至今没有任何厂商能够触及。这个数字的背后意味着极高的并发承载力,能力上的微末瑕疵就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是中断。

既有量更有质,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积淀那是痴人说梦。

在技术之外,融云在物理架构上实现了对客户服务的进一步支撑:目前融云在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通信网络(SD-CAN),并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多个数据中心及数千个节点。

显然,软实力也要硬条件的映衬下,才能相映成辉。

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通信云服务就是一种服务外包模式:开发者专注于核心业务功能的开发,而将通用的通信功能交给像融云这样的专业服务商,这是生态链上的多方共赢,也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当然,对于云通信服务商来说,获得开发者的信任绝非易事。事实上,开发者是一个极其挑剔的人群,尤其是要将APP的某些功能“外包”给第三方时,他们会拿着放大镜审视任何的细节。

不过呢,融云的“履历表”还真的没啥好挑剔的。

融云的核心团队源自于原中国移动飞信团队,飞信是微信之前拥有数亿活跃用户的超级应用,本身就是一款专注于即时通讯的工具软件,而且创始团队也拥有平均超过10年的通信云核心技术实力。

目前,融云服务于超过25万名开发者及30万款APP,SDK触达的用户量更是突破了50亿。也就是说,假如这50亿分布在10亿台手机上,那么每台手机上至少有5款APP采用了融云的服务。

我们再来看RTC PaaS领域,与成熟的IM PaaS相比,前者的需求仍处于爆发阶段,现有规模可观,并且前景无限广阔,因此也吸引了像AWS、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IaaS厂商入局。

由于各自的技术背景、应用构想和业务逻辑不同,加之对RTC PaaS的探索尚处于早中期试错的环节,因此每一家入局者的操作也是各自不同。

不过在融云看来,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云服务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关系,二者之间需求重合度高,而且存在技术协同效应。据此,融云潜心打造了“IM+RTC”的双重能力。

融云的核心理念,是“以一套SDK满足所有通信场景”。应该说,这一理念是先进且务实的。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他们的通信需求从来都是融合与统一的,绝对不会被生硬地割裂为IM或是RTC;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也没有理由在寸土寸金的APP空间里,为IM和 RTC分别预留位置。

通过不断进化的架构,融云让开发者简单便捷地在APP中集成稳定高效的互联网通信能力,让最终用户获得统一的云通信应用体验——尽管他们很可能不知道IM和RTC的区别,但是那又如何呢?

此外,由同一家厂商来提供双重通信能力,对开发者意味着他们只需要跟一支队伍进行技术对接,既能够降低沟通和学习成本,也可以有效缩短应用开发上线的周期。

更何况由于两种通信能力出自同门,因此二者之间不仅不存在任何的兼容性问题,而且由于技术上的“共振”,它们在同一个APP下还会发挥出1+1>2的效应。

借助IM+RTC技术复用达成的叠加规模效应,融云以专业的通信云服务,已经全面覆盖了国内互联网、政企和智能硬件三大市场,获取了大批头部和优质客户。

以智能硬件为例,融云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其出色的“软实力”也赢得了一大批硬件合作伙伴的信任。面对智能硬件设备对低功耗、低延迟等方面的需求,融云也提供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服务更新,目前相关硬件产品已实现量产,出货量超数千万。

针对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功能需求,融云也通过不断积累的行业经验,进化出更多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支撑各类客户的复杂通信需求。

个人以为,融云“以一套SDK满足所有通信场景”的理念,也能够借助在IM PaaS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在RTC PaaS市场的地位。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就在本次艾瑞咨询报告发布之前的1个月,融云刚刚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eWTP中东北非区域基金和深创投集团联合领投。

显然,新的融资表明融云所在的云通信赛道,一如既往地得到资本界的看好。我们知道,数字化转型现在是政府以及产业界认同的大趋势,而云通信作为数字化的核心能力之一,必然能够得到足够的空间,千亿级的市场潜力已经初露端倪,并且后市可期。

此外,在后疫情时代乃至智能时代,远程服务的应用场景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而这种场景下必不可少的支撑,就是云通信。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将APP的远程通信列为“刚需”,这就使得包括融云在内的专业服务商,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同于传统的通信服务,IM和RTC自诞生之初就自带“全球通信”的基因,用户不用通过加区号,更不用加国家代码这种传统通信方式,他们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联接地球另一端的用户。

通过清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全球通信网络的底层架构优势,以及“IM+RTC”的双重技术能力,同时借助外界的生态及资本力量,融云力求在未来千亿级的通信云市场中占据到金字塔尖,在产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发挥更大的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