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庙名咋冠“老”字?西坝庙嘴述说缘由|夷陵地名掌故
始建于春秋时代之三峡黄牛祠
知道三峡黄陵庙么?它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黄牛岩下(现三峡大坝下游西陵长江大桥附近),最早的名称叫黄牛祠,是纪念神牛助大禹开江治水的一座古庙。
黄陵庙内神牛塑像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改名黄陵庙,祭祀大禹。现黄陵庙是以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建筑群,距宜昌38公里。禹王殿很大,正中立有禹王神像。
清代重修山门冠称:老黄陵庙
大殿金柱柱础上刻有“永远万世”四字,出自明朝万历年间。大殿正面下檐匾额刻有“玄功万古”四字,为明朝惠王朱常润所书。上檐匾额刻有“砥定江澜”四字,为清朝乾隆年间公主爱新觉罗.琪格所书。
老庙山门
禹王殿
殿内禹王塑像
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嘉陵江及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之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农历六月,洪峰流量最大时,重庆寸滩为100000秒立方米,万县为114800秒立方米,宜昌为105000秒立方米,枝城为110000秒立方米。据考证,1870年宜昌洪峰流量,是自1153年有碑刻记载以来大洪峰的首位。
根据水文计算,这年宜昌洪峰流量的概率,乃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冲毁了黄陵庙山门,涌入禹王殿,淹了殿内三十六根楠木立柱,殿内水深6米有余……
禹王殿木柱上遗留的1870年洪水痕迹
那场史无前例之特大洪水,其禹王殿“玄功万古”匾淹没,禹王神像伴随着浮尸、死畜向下游漂去……水退后,人们竟在宜昌西坝尾端发现了可怜的禹王神像。宜昌人念禹王之功德,哀神像之不幸,遂将禹王神像捞起,在神像“登陆”之地一一西坝尾端建了一座新庙,定名“黄陵庙”。
《东湖县志》:葛洲坝、西坝位置图
1886年,宜昌镇总兵罗缙绅带头捐银600两,共集资白银3700余两,耗时5年,维修了遭洪灾损失严重的禹王庙,重建了黄陵庙山门及其他建筑。1891年,黄陵庙大修工程竣工。罗缙绅在大庙山门门额上亲题四字“老黄陵庙”,既能有别西坝的黄陵庙,又能以示正宗。
《东湖县志》插图:西坝黄陵庙
从此,宜昌府有了两座黄陵庙:一座在三斗坪,损毁严重;一座在西坝,修饰一新。后来,西坝的黄陵庙倒了,今人未见庙宇,只知西坝历史留下的“庙嘴”之名。
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彝陵县为东湖县。《东湖县志》有描绘西坝的图画,可见低丘石坎、田畴房舍、庙宇祠堂、高树低草、轻舟白帆。
非战争年代,西坝的景致十分美妙。明朝公安派诗人、久居夷陵的进士雷思霈曾作《西洲杂咏》:“面面皆江水,层层是峡山。人烟丛树里,麦浪古城湾”。“渔妇荡尾桨,渔翁撒细网。网得鲤鱼见,卖与客船上”。
今朝西坝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