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秦赋》
绝大多数读者朋友,都是最先从教科书上了解到的秦朝历史。比如:秦统一中国,彻底实行郡县制,统治权达到地方基层;秦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车轨、文字,一般读物都将此作为秦统一大业的首要大事予以叙述;秦始皇的地下帝国,从秦始皇即位开始,用三十七年修造的骊山北麓的皇陵,旷世之作的兵马俑;秦始皇求仙,希求永生,又有焚书坑儒……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说不尽,又因距现在太遥远而面目模糊。秦帝国对后世意味着什么,这是直到现在仍有的并将持续的追问。也有将现世现实的问题投射在秦史中。所以,有那么多以秦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陈凯歌执导《荆轲刺秦王》、张艺谋《英雄》、TVB版《寻秦记》等等,并不奇怪。再或是最近的电视剧《大秦赋》,虽然高开低走,口碑差于前三部,但还是引起热议,比如段奕宏饰演的吕不韦,阴笑魔性十足。
也正是这些电视电视剧,加深我们对秦帝国的兴趣。可能像下面的知识点,在秦迷(暂且这么称呼)是常识?
01. 两千二百多年前的秦帝国疆域是今天中国除新疆、西藏、内蒙古北部和东北三省之外的三百四十万平方公里,不过现在领土的百分之三十,日本列岛的七倍。远不及后来的汉唐疆域。
02. 自秦王嬴政至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有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李斯、冯去疾、赵高。吕不韦是东方阳翟的商人,昌平君是楚国公子,冯去疾和赵高是赵国出身,李斯是楚国出身。
03. 秦的统一并非只是兼并六国,即后世人所谓“六王毕,四海一”(〔唐〕杜牧:《阿房宫赋》),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
04. 秦始皇在各处立碑,其中表彰的礼法和伦理,以及推崇的国家秩序,其实和荀子的理论相当地接近。这也是由于,秦始皇的主要助手李斯和李斯的同学韩非,都是荀子学派的人物。汉代实行的治术,继承秦代精神,乃是儒表法里。
05. 秦始皇统治了如此庞大的帝国,在他心目之中,天下的核心即是秦廷统治的郡县;中国以外的部分,虽然是天下之内,终究是边缘而已。在秦代以前,我们不知道邻居对中国的称呼。从汉代的典籍看来,即使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北边的匈奴和西域一带的民族,依然常常称呼中国人为“秦人”。“秦”的发音,也就相当英文的“China”,在印度的梵语中,中国被称为“支那”或者“震旦”。外人称中国人为“汉人”,要到汉武帝以后,在此以前,“秦”代表了中国。汉代继承了秦人建立的庞大帝国,而且历世四百多年,外人逐渐称中国为“汉”,历久成为习惯。这一名称沿用到今天,中国人自己的主要族群也还自称为“汉族”。
……
以上4和5是理想君阅读许倬云《说中国》时的摘录。123点则来自中文版《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三卷),这是一本站立于学术前沿的立场,向一般读者介绍秦汉历史的著作。作者鹤间和幸是日本历史学家,他将汉帝国的历史文化存在视作“始皇帝的遗产”。在这部作品中,他放弃了华夷思想,从多元文化地域集合体的观点对中国进行了描述。
这篇编者按没完没了,写长了,就此打住吧。选编了《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部分内容,或可当作一篇秦朝简史,看相关电视剧时的佐料。
秦始皇虽是已作古两千二百年的历史人物,但可以说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活到今天。即便在“文革”期间,孔子受到批判的时候,秦始皇仍受到赞扬。毛泽东赋诗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拥护秦始皇的观点再度活跃。秦始皇究竟是暴君,还是干才君主的争论自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了。秦始皇是个充满传说色彩的人物,之所以后代产生各式各样脱离史实的演义,是由于他是中国史上最初的皇帝(统一王朝的皇帝至少就有九十八人之多)、建立了统一帝国。但同时这个由西方秦国征服东方六国而诞生的统一帝国,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又被东方势力最终击溃,于是有了暴君与干才君主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然而,传说很难与史实判然划清界限。司马迁自己对于传说与史实就未能作出自觉的区别。
《大秦赋》嬴政
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在各地树立了赞颂自己的刻石。其中为我们留下了统一战争的回忆,碑文上说:“六国之王,虐杀人民……”秦对东方六国,即韩、赵、魏中原三国,以及燕、齐、楚三国发动的战争,从秦国的立场上看是正义的统一战争。但是作为败北的六国,当然认为是秦征服六国战争。被侵略一方的史书随着秦始皇焚书令的实施已经荡然无存,但毕竟还有这样一个事件有助于对历史的理解。秦始皇的在位期间可分为:十三岁开始的二十五年间秦王时期和最后十二年的皇帝时期。在秦王时期,发生了北方燕国敌对势力对他的暗杀未遂事件。对此事件秦国的历史上仅留有简单的记载:秦王政(即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唯恐秦军来袭,遣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发觉此事,杀荆轲,令王翦、辛胜二人攻燕。
电影《荆轲刺秦王》
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被秦歼灭的各国的《世家》中对此都予以了非常冷静地记述。但是,那些记载与其说是叙述暗杀事件的真相,不如说是讲暗杀未遂是如何为秦王攻燕提供了借口。战争也要求有正当的理由。在战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社会中,舆论认为秦迎进了刺客,从结果来看,为的是要惩处背后阴谋的策划者。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是个行商,不论何种商品,只要低进高出即可。虽说只是行商又并非个体经营者,但看起来他拥有大规模的地域销售网络。他奔走于韩国首都阳翟和赵国首都邯郸之间,两地直线距离就有二百五十公里,从河南省中部直至河北省南端,往来于黄河下游南北两岸地区。价格起伏是根据地域的差异以及时间的差别而产生的。战国时期不仅谷物、盐、铁,还有漆器、丝绸等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商人可以利用南北气候的差别,也可以利用人口密度不同的地域性消费差别。由此,吕不韦蓄积了千金财产。虽说千金之家不比王者之富,却可抵一都会之君。此时,他跨越国界选中了一位可作为投机对象的人物。就这样,商人的智慧被有效地应用于秦国的政治。
《大秦赋》吕不韦
价格起伏是根据地域的差异以及时间的差别而产生的。战国时期不仅谷物、盐、铁,还有漆器、丝绸等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商人可以利用南北气候的差别,也可以利用人口密度不同的地域性消费差别。由此,吕不韦蓄积了千金财产。虽说千金之家不比王者之富,却可抵一都会之君。此时,他跨越国界选中了一位可作为投机对象的人物。就这样,商人的智慧被有效地应用于秦国的政治。昭王的太子死后,次子安国君升为太子,成了昭王的后继者。而安国君的后继者的选择则比较困难。后继者并不一定要按照长幼序列选出,与其是否为嫡子相关。而国君正夫人的地位也未必一成不变。谁受宠谁就成为正夫人,正夫人的儿子就可能成为太子。安国君的正夫人华阳夫人虽受宠爱,但没有儿子。
《大秦赋》吕不韦与子楚(嬴异人)
在邯郸作为质子(人质)的子楚,是安国君的中男(次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子楚的母亲夏姬并不受宠。吕不韦见到子楚时说:“此奇货可居!”意思是说,此物价值很高,当认真囤积。出于商人的经验,他即席计算出子楚的价值。囤积一定时间,商品可以增值。但此奇货就得投资千金财产。昭王的寿命、安国君即位时的年龄、向华阳夫人的请求、子楚的不幸境遇等,一切情况和可能都在吕不韦的计算之中。就这样,作为“奇货”的结果,不仅是子楚,即便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的出生也包括其中。子楚初次和与吕不韦同居的舞女会面,就对她就一见钟情。子楚不知此女实际是赵国的豪门之女,而且已身怀吕不韦之子。政出生之后,子楚就将她立为夫人。昭王的军队围攻邯郸时,政刚刚三岁,勉强与父母一起逃至秦军阵营。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为孝文王。按照约定,子楚当上太子。一切都在吕不韦的策划之中。
《大秦赋》吕不韦
孝文王猝死,子楚即位,就是庄襄王。吕不韦当上相国(丞相),封为文信侯,得到洛阳十万户的领地。大富商终于在实际上成为了都会之君。此后,庄襄王在位三年而亡,十三岁的政成为秦王。即便当时的官吏也要等到十七岁方可任职,作为一国之君掌管国家政务实在过于年轻。母亲以太后之位支持他,吕不韦继续做相国。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富有编制地域国家之间网络组织的才干。在他门下汇集的各国食客有三千人之多。其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集各种思想的大成之作。全书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共计二十余万字。其中以《十二纪》最为重要。《十二纪》是将一年十二个月按四季分类,再根据自然的循环对所有人事进行的记载。吕不韦虽说不上是缜密的谋略家,但他对于昭王之后的秦国政治,却希望按照书中规划去做。后来《汉书·艺文志》把此书归为《杂家》类。不过,其思想绝不是杂乱无章的。如果吕不韦直至最后仍作为秦王政的智囊的话,秦帝国或许是另一形态也未可知。
《大秦赋》吕不韦
《吕氏春秋·贵公》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认为不是掌握权力的皇帝一人治理天下。作为天子,不可不体察人民的动向,如果人民不采取行动的话,就会对暴君有利。官吏若担负起各种责任、报效君主的话,君主则安泰。书中如此描绘了理想的天子形象和国家形象。认为维持战国时期的国家关系结构、建立以秦国为中心的联盟国家是可行的。然而,不但吕不韦官场失足,还发生了嫪毐的宫廷之乱。据《吕不韦传》记载,秦王政即位之后,吕不韦与政的母亲赵太后仍然继续私通,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就将嫪毐献与太后身边。嫪毐实际上是个强壮的男子,剃掉了眉须伪装成宦官。太后与嫪毐私生有二子,嫪毐也凭借太后之力获得了权势,受封山阳之地为长信侯。但是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了嫪毐与太后的关系,事态骤变。
《大秦赋》嫪毐
嫪毐伪造秦王御玺和太后印玺,集合步兵、骑兵以及戎翟首长、舍人,策划在雍城的蕲年宫发动政变。秦王事先已经探知此情,派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先发制人,展开攻击。咸阳的激战之中,数百人被斩首,逃走的嫪毐也很快被捕。经过调查,发现此事的幕后与吕不韦有牵连。嫪毐一族被处以死刑,太后幽禁雍城,嫪毐的舍人流放蜀地,吕不韦饮鸩酒自杀。像这等近乎内乱的重大事件,在喜的《编年记》中并没有记录。(秦王政)九年的竹简,只记年号,内容空白。与暗杀未遂事件一样,看来秦王并不愿意公布事件真相。因为中央政府若有所动摇,占领地的治安将难以维持。📖 相关书籍 📖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吕不韦失足及太后幽禁之后,秦王政开始亲政。李斯作为新的智囊人物登上政治舞台。李斯的政治蓝图与吕不韦不同。李斯是楚国上蔡县(河南省)人,年轻时与喜是同一地方的基层官吏。喜是县吏,李斯比他高一层次,是郡小吏。虽然有郡与县的差别,喜与李斯的地位毕竟是同一层级。但是,一个始终不过是一个地方官吏,一个却由地方官吏高升至秦的丞相,二人的不同究竟在哪里呢?李斯与喜之不同就在于:李斯志在将从荀卿(即荀子。本名荀况,尊称荀卿)处所学的帝王之术,不是通过楚王、而是通过秦王付诸实践。荀卿虽以其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主张“性恶论”的儒家思想家而著称,但又非单纯地主张人生来性恶。他认为由于人生来好利欲,所以在乱世必须用礼仪与法来治理社会,使之有秩序。荀卿本人出身于战国末年的赵国,后来曾在楚春申君身边任兰陵令(兰陵县长官)。荀卿通过县的治理实践,总结出帝王之术的思想。
《大秦赋》李斯
本是一名地方官吏的李斯,入秦之后投奔吕不韦,成为其门下的一名舍人。舍人,不是什么官吏,只是在主人家侍奉杂事而已。吕不韦欣赏李斯的才能,将其推荐为秦王近旁的郎官。舍人的“舍”是指主人的家,郎官的“郎”是指守卫宫中走廊的近臣官吏。李斯侍奉于秦王近旁,得以阐述帝王之术。他强调:历代秦王从孝公、经昭王,至庄襄王的六世,皆从属于诸侯,如今正是歼灭诸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机会。当时所谓的诸侯虽说是周王所封诸国的君主,但实际上是已经称王的战国君主了。在吕不韦脑子里是没有“天下统一”这类概念的,他考虑的只是如何继承昭王的帝业而已。秦王采纳了李斯的谋略。李斯被提拔为长史,成为中央官僚制下的一名官员,进而得到客卿的称号。“客”,想来应该是授予外国人的名誉吧!秦王为了实现天下统一目的,向各国派遣了许多携带大量金玉的密使,让他们去那里进行离间君臣关系的间谍工作。
《大秦赋》李斯
进一步使李斯登上中央官僚之首的机会到来了:公元前237年,由于反对排斥外国人的《逐客令》,他的上书得到了秦王的认可。秦一直以来积极使用外国人才,那种精神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平定嫪毐之乱的相国昌平君、昌文君曾是楚国的公子(王子)。诸国王室之间,或依靠姻亲国戚缔结友好关系,或撕毁盟约大动干戈。即便我们了解当时的这种关系,仍不太清楚站在国家的立场起用外国王室究竟出于怎样的意图!“相”有辅助之意,相国即辅助治理王国的人,即后来的宰相。秦惠文公的相张仪是主张秦与东方各国连衡的纵横家。他担任着谋划与各国间外交政策的最重要官职。他已经不是单纯地受雇于外国人了,而是能够从国际战略的角度使国家强大,正是当时能够使一国得以生存的所需人才。然而,即使那个时代也必定有保守派存在。来自邻国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实际上就是个间谍。韩国派遣他来是企图让秦专注于大型土木工程,以此削弱秦国军事力量。由于此类阴谋层出不断,王族和大臣要求秦王无一例外地驱逐外国宾客。此事牵涉到楚国出身的李斯,出于保身的考虑,他上书秦王表示反对。
从上书中的巧妙论述来看,他不愧出于荀卿的门下。秦王被他说服。李斯升为廷尉。喜是在公元前235年当上狱吏的,由此,在这位普通的地方法制官吏与最高执法官李斯之间,也就形成了某种衔接关系。地方官吏在犯罪行为发生时,依法执行处罚。如果他们对法律的解释产生疑义的话,可以直接上报中央的廷尉寻求判断。特别是喜所在的秦国占领地区,法治更是得到彻底地贯彻。李斯终于将导师荀卿也未能实施的理念在帝王的眼前予以了实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中,正如李斯所构想的那样:各国间的均衡瓦解,出现希望统一的趋势。自从公元前230年韩王安被俘、韩被秦歼灭开始,魏、楚、燕、赵也逐一为秦所灭,最后一个被歼灭的是最东方的齐。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前面提到的公元前227年发生的暗杀秦王的未遂事件,虽说险及秦王性命,但正是这一事件成为此后秦一系列统一举措的加速器。廷尉李斯也最终将帝王之术的构想在秦国付诸实现。
秦时期疆域
地方上的那种紧张状态,在中央同样存在。在中央召开了重要的御前会议。除了中心人物秦王,出席会议的有丞相、御史等人。御史即御史大夫,按照左右二人制,有右丞相隗状和左丞相王绾二人,还有御史冯劫、廷尉李斯。会上首先传达了秦王的意旨,说秦俘获六国国王有着各种正当的理由:韩王、赵王、魏王、楚王背叛盟约,燕王图谋暗杀,齐王与外国断交。所以,兴兵讨伐了有罪的六位国王。然后,会议采用了“皇帝”的称号。其间臣下称赞秦王功绩说,“今陛下兴义兵,诛灭残贼,平定天下,海内建立郡县制,统一发布法令,这些都是自上古以来未曾有过的”。秦国一方的逻辑在于:因为六国国王是罪孽深重的暴君,所以为了解救民众进行了正义的战争。之后,又讨论了是否有必要恢复地方王的问题。丞相王绾等人主张:燕、齐、荆(楚)地处偏远,如不置王的话难以统治。群臣大多赞同此建议,认识到秦刚灭六国,统治旧六国并非易事。但是,这一建议遭到李斯的反对,他认为:如今海内仰仗陛下神灵实现了统一,全国实行了郡县制,用国家赋税对王族、功臣予以赏赐,是很容易统治的。
《大秦赋》嬴政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二十六年咸阳宫召开的御前会议并非战胜国的胜利宣言。歼灭六国之后下一步将怎么做,最初并没有事先的计划。李斯在变化中摸索着,形成了天下统一构想。但是,李斯并不是无视现实的,正因为他了解统一天下的困难,所以才坚持实行郡县制。李斯深知地方的问题不在六国国王,而在于那些民众之中的反秦动向。与六国之战是外交与战争交错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自有一套运行的原则。如今则是与游牧骑马民族、山岳民族那种生活形态完全不同的异族作战。尤其是与越人的战争,面对的是没有任何国家概念的山岳民族。虽然艰难,但是李斯认为这不失为一次将六国残余势力的视线引向外族的机会。“放逐蛮夷”之战,可说是李斯之统一天下战略的第二阶段。此举的成败,事关统一天下之后是否应当再进行战争的问题。上述的御前会议上,博士淳于越谴责周青臣阿谀皇帝。李斯则将否定郡县制的淳于越斥为愚儒。“儒”既有温柔也有愚蠢之意,当时所谓“儒”并不仅仅指称那些继承孔子学说的学者,在语气上指愚蠢学者不知其所云的意思。何况,淳于越是被秦最后歼灭之齐国的人士,从弃楚投秦的李斯立场来说,对如今仍拘泥于封建制的齐人甚是反感。丞相李斯掌握着当时地方郡县的详细情报。里耶秦简包括了秦三十三年(前214)、三十四年(前213)纪年的内容。三十三年四月丙午(六日),洞庭郡官署征发了阳陵县十二名男子,这些人都是因犯罪服徭役的刑徒。罪人每日工钱为八钱,除去伙食费可余六钱;若以赎罪罚金为一千三百四十四钱折算的话,必须服劳役二百二十四日方可赎罪。秦不把这些罪犯关进牢狱,而是利用他们做各种劳役。让他们拿起工具建造土木工程,拿起武器投身战争。可以想象此时他们是如何从军与百越作战的。
里耶秦简
次年八月,据迁陵县的报告:有弩一百六十九件,其中四件运往益阳县,三件运往临沅县,剩余一百六十二件。需要向武器不足的县进行调剂。这些记载虽嫌琐碎,当时这种事无巨细均须记录的情况,反映出即便在边疆地区,郡县制的机能也能充分地得以发挥。李斯以禁止战时扰乱首都秩序学者的言论自由,表达了自己在全国坚决贯彻临战状态的决心。那一为后世广为传播的焚书坑儒事件,即公元前213年发出交出某些特定书籍的焚书令,以及前212年坑杀四百六十名诸生之事。焚书坑儒事件是作为秦始皇暴君形象的证据而众所周知的。正如后世儒生所强调的那样,这并不是法家李斯镇压儒家的政策,李斯的动机在于防止当时秦实行的体制因为受到批判而导致郡县制无法实行。列于取缔书籍第一位的是史官所撰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当时,被秦所灭六国的史书尚存。像秦赋予统一战争正义性一样,六国也一定会将这场战争记载为侵略战争。位列取缔书籍第二位的是除博士藏书之外所传习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一律要交到各地郡官署统一烧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虽说不是批判秦的书籍,但由于它们都是在过去的历史之中发现理想政治、讽刺现实的批判工具,所以李斯认为有可能被利用来作为批判体制的工具。当时的书都是写在竹简、木简和帛(丝绢)上的,所以如果焚书令得以彻底实施的话,全国范围火焰熊熊的景象可想而知。
《大秦赋》李斯、嬴政
就违反法令的处罚而言,如有聚众性议论《诗》《书》者处以“弃市”(处以死刑之后,将尸体暴露于街市),厚古非今者将一族处死,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焚书令下达三十日之内尚未烧书者,处以黥刑并罚为筑长城劳役。此外,规定医学、卜筮、农业书籍不在禁书之列,学习法令者可以向官吏请教。坑儒的对象是诸生,即学者。事发原因在于方士,他们因为找不到仙药,转而诽谤秦始皇,构成惑众行为。在对咸阳诸生的审查中,有四百六十名被活埋处死。当时所谓“诸生”指的是寻求长生不死仙药的方士和信奉孔子的儒者。不论此事与儒者是否无关,毕竟秦始皇不再信任方士是坑儒的导火索,而且就所坑对象来说,与其说“坑儒”,不如说“坑诸生”更为确切。将坑儒特定为坑杀儒者的说法,是东汉以后的事了。秦始皇在南北战局稍显平稳之时,于三十七年(前210)开始了有生以来最大一次巡行。上一年连续发生了一些不吉的事件:陨石落于东郡,上面居然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文字;有一持玉璧者留下“今年祖龙死”一句话和玉璧,扬长而去。玉璧正是九年前秦始皇第二次巡行渡长江时所沉的那一块。秦始皇占卜,得“游徙吉”卦。于是向黄河上游榆中移民三万家,且于次年年初十月癸丑日出发巡行。1993年湖北省荆州市周家台秦墓出土了一卷写在木牍上的日历,由此可知始皇三十七年十月一日是辛亥日,这个月不是大月(三十日),而是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癸丑日是三号。“游”被理解为离开首都咸阳外出巡行。
《大秦赋》
第五次巡行,即使最终因自己死在途中而中断,也耗时近一年。出于战争缘故,重开停止四年之久的巡行,而且本人又不能镇守首都,这一切都需要很大决心。仅在首都是不知天下情况的。他让左丞相李斯同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批准了少子胡亥本人一同出行的要求。秦始皇的夫人没有一个留下姓名的,只知道他有儿子二十几人。长子是被幽禁的扶苏。末子是胡亥。与以往四次巡行的路线不同,他首先到了因与百越战争而有所动摇的长江中游,十一月到达云梦,在此祭祀了位于九疑山的舜庙。皇帝亲自到地方是有危险的。乘船顺江而下,出江南,即出今天的浙江省钱塘江,登会稽山,祭祀禹王。史载他在此眺望南海,实际上南海在遥远的南方。战争时期开通的湘水至漓水的水上通路可以抵达南海,毕竟皇帝亲赴那里有所不妥。最终,秦始皇巡行的南线也未能越过长江流域。对匈奴、百越的战争,并没有明确的胜利宣言,匈奴退回了蒙古高原,百越回归了山岳地带。
电影《荆轲刺秦王》
秦始皇在会稽山也留下了歌颂自身的表彰刻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收载了这篇刻石文章。文中歌颂了他如何在百越之地移风易俗,其中还提到那里具体的婚俗,如“要隐藏过失,伸张正义;有子寡妇再嫁,为背叛亡夫的不贞行为”;又如“家族内外有别、禁止淫乱的话,则男女关系洁净真诚”;又曰:“夫与他人之妻行不义,若杀之无罪,则男人懂得守义;”还说“若对妻子逃亡改嫁他人、另寻新夫生子不予承认的话,人们将会谨慎淫乱行为”,等等。对于那里与北方不同的婚姻习俗试图予以规范化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北方秦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75年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家庭就是服兵役、纳税的基本单位。商鞅变法时下令:“一家有二男而不分家者,其赋税加倍”,“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以此奖励单婚家庭。
《寻秦记》
秦国本来也有婚后仍然二世同居的习俗,但在战国时为推行富国强兵之策而实现了单婚家庭化。所以,当秦遇到南方社会婚姻习俗时,就很自然地企图按法律予以统一治理。比如在秦律中可见“即便已婚女子离家出走,年少而未向官署提出结婚申请者,不构成逃亡罪”,“与妻子离婚而未提出申请者受罚”。可见,国家希望对婚姻予以严格的管理。严格依法治理天下,是李斯提出的方针。秦始皇北至琅邪台,再次见到徐巿(徐福)。徐巿唯恐遭到谴责,就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蛟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也梦见与人模样的海神作战。问占梦者,博士答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最终在山东半岛的之罘(今芝罘岛)发现,并射杀一条巨鱼。秦始皇在平原津发病,不明其病名,仅知病得很重。遭此不测,他留遗言给长子扶苏曰:“于咸阳举行葬礼并下葬。”毕竟尚未确立太子,秦始皇内心因此感到不安。胡亥尚且年幼,他考虑正是敢于进谏的扶苏最可信赖。在竹简上写毕遗书,于卷绳结的黏土上封以印玺。主持先帝葬礼就意味着继承皇帝之位。如此重要的遗书,中车府令赵高竟然擅自扣下,没有送达扶苏。
电影《秦颂》
据《史记》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的平台。然而,从出土的日历来看当年七月并没有丙寅日,所以可能七月是到达沙丘的月份,八月丙寅(二十一日)秦始皇死去。这样,与九月葬于骊山在时间可以首尾连贯。李斯察觉到事态的紧迫:秦始皇死于赵王离宫一事,若为天下人所知,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诸如始皇公子之间皇位争夺、天下反乱的情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于是决定对始皇之死秘不发丧,棺载于辒辌车中,这样,人们从外面就见不到车内的情况。秦始皇陵出土了一架铜车马,称安车或辒辌车。侧面有小窗可推拉开闭,后侧有开闭式车门可以进出。让宦官与棺同乘,所至上食及百官奏事如故。知道实情的人唯有胡亥、赵高、李斯及宦官五六个人。赵高和李斯废弃了始皇的封书,将赐扶苏为公子的遗诏,伪造成赐扶苏、蒙恬死罪的诏书。当时正值暑天,辒辌车中遗体腐臭,乃令人载入一石(三十公斤)鲍鱼(咸鱼),“以乱其臭”。这样解释为车上载有地方特产的话,也就不足为怪了。始皇如果不死的话,最后应该去匈奴前线进行视察。那条路,从九原走直道(军事道路)回到咸阳。九月,胡亥发丧,登基二世皇帝。秦始皇之死的消息发布全国,其五十年的生涯,三十七年的治世落下了帷幕。📖 相关书籍 📖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共十卷)》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国内学者许宏、罗运环、王子今、黎虎、阎步克、邓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为中文版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