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三岔镇大地坪赵氏记闻
常回家看看
天水三岔地处渭水峡谷地带,东进可达关中平原,西出即为陇右重镇秦州,南下就是汉中巴蜀之地,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早在先秦之际,秦文公就曾在此饮马歇足,驰骋于汧渭之会,为日后秦人立足关中做了前期准备。到了宋代,因宋将吴阶吴璘兄弟在此扎营筑城,作为对抗金人南下的战争前线,又被后世叫做吴砦城。清代乾隆年间,始设秦州直隶州三岔分州,即三岔厅,是为县级建制。民国初年,撤三岔厅,设三岔公安局。后因匪患作乱,致使城毁。
由于地处渭水峡道“从险到缓”的重要地理位置,三岔历来都是人口迁徙的中转地。因此,在三岔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相当部分“移民”,即从外地迁移而来的居民。
他们,或许远道而来
那么大地坪赵氏从何而来呢?由于年代久远,这个问题已经没人说得清楚。但根据大地坪赵氏留存的残缺族谱来看,这一门赵氏至少在明末就已生活在这里。大地坪赵氏先祖会不会是明代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中的一支呢?大地坪所在的三岔镇前进村就在渭水河畔,与陕西宝鸡隔河相望,而从元末明初就开始的洪洞大槐树迁徙移民大军,在关中的主要落脚地就是宝鸡周边及天水。有些移民或许就是从宝鸡经渭水峡道到达天水,亦或许大地坪赵氏先祖就是在这段路程中,出于某种缘故,顺道留在了渭水河畔的某个地方。从此,就在这里扎根生息,繁衍子孙后代,开始了新的家族奋斗历程。
据大地坪赵氏后人赵红德介绍,小时听家里老人说过,赵氏一门最早生活在渭水河畔的巨寺,距前进沟口两三里路,隶属于今三岔镇前进村。而巨寺就在渭水南岸,旧时有巨寺堡,是为赵氏一族的聚居地。勤劳的赵氏一门,在这里辛勤耕耘,人丁越来越兴旺。就在近代以来,整个家族最多时有三十八口人同吃同住。
随着家族规模的剧增,赵氏一门不得不就近扩散迁移,分立门头。在巨寺周边的王山、吴砦以及前进沟等地,都有大地坪赵氏的后裔。而大地坪却是在巨寺生活多代的赵氏最后迁居的地方。由于巨寺这块地方临近渭河,地势低,每逢暴雨之季,渭河暴涨,常受水灾隐患威胁。同时,清代中后期以来,渭水峡道一带匪患经常出没,时而骚扰乡民,而巨寺首当其冲,就在匪患来回活动的路边。为此,经赵氏族长牵头商议,生活在巨寺的赵氏一门举家再次迁移,也是最后一次迁徙,终于到了让这门赵姓人家“飞黄腾达”的地方,即大地坪。
大地坪位于前进沟西南方向的山地,是典型的山地沟壑地形,地势较高,地多人少,较为封闭,既远离匪患出没的道路,又居高临下,不受水害灾难的威胁。从此,赵氏一门长期定居于此,再未有过迁徙。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大地坪赵氏地肥粮多,人丁兴旺,且是本地少有的书香门第,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乡绅大家。这从赵家现存清末宅院的现状就能看出究竟。
家族历史的见证
大地坪赵氏宅院现存两进院,有砖木结构的立柱庭房一座,厢房两座。据赵红德介绍,赵家老宅院原是三进院,第一进和第二进院比第三进院修建要早。现存第三进院的上庭房是在辛亥(1911)年修建,而在此之前应有旧基,该为重新修(扩)建。现存第三进院上庭房是典型西北悬梁木椽人字形房屋,里有客厅和偏房卧室,门口外边两侧立有圆形木柱,房檐前伸形成遮檐。整座院落原有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极具特色。可惜院内原有厢房、砖木雕刻等具有艺术价值的物件毁于文革时期。现仅能从第三进院的部分砖木结构看到一小部分。
在封建社会,身份等级制度森严,因而这三进院落里居住的人也是所区别的。如第一进院住的是长工,二进院住的是仆人,三进院才是赵氏家人。
大地坪赵氏庭院在本地方圆是独一无二的,其地处半山之处的沟坡地带,犹如世外庭院。修建如此规模形制的宅院,大地坪赵氏一门当有合适的身份才能拥有。但可惜的是,由于资料欠缺,一些有关赵氏家族入仕做官的信息不能被佐证,仅仅是口头说法而已。
此外,大地坪赵氏一门还留存有修葺于乾隆十四年,复抄于近代的族谱一本,旧时木质轿子一顶,丝质的祖先排位画像等文物。
近代教育的先驱赵贵
清末以来,列强疯狂瓜分中国,各地军阀林立,天灾人祸不绝,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当无数仁人志士正在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之时,远在大西北渭河南岸山地上的大地坪赵家诞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被世人称作近代天水民间教育先驱的赵贵先生。
赵贵,字显斋,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秦州三岔分州人(今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前进村大地坪人)。其八岁进入本地私塾学习,至二十岁时从私塾结束学业。并于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水师范学校(即甘肃省立第六师范),1928年学成毕业。
1929年经当时的教育局长田俊委派,前往家乡三岔镇创办学校,并担任校长职务。1932年其所创学校增设高小班,兼任本区教育委员。在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赵贵知难而进,克服各种困难,在其多方奔走努力下,先后创办集村、利桥(今利桥乡)、桑渠(今属元龙镇)等初级小学;继办党川(今党川镇)、北峪、东岔(今东岔镇)、百花(今属利桥乡)及水关等初小,为天水东境山区的近代学校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6年,经本地教育局长王升云介绍,赵贵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6月,国民党天水县党部书记康耀让其任三岔组织区分部书记。并先后介绍本地乡贤高仰之、张鹏翔、赵文蔚,及其学生吕钟、杨锐、张哲、周亭、张荣福等人加入国民党组织。
1941年元月,赵贵兼任三岔镇镇长一职半年时间。同年8月,国民党天水专员公署专员胡受谦为嘉奖赵贵在三岔地区办学有功,亲书“教育助长”牌匾一副赠之。此匾原悬于赵贵家上庭房门楣之上,后毁于文革时期。说道这块牌匾,还有一段故事。
1944年,国民政府为修建继续修建陇海铁路宝天段,征集民工无数,但由于粮食短缺,民工时常食不果腹。一日,修铁路的民工为了抢粮,纠集了一百余人来到大地坪赵家抢粮。当带头抢粮的工头看到悬挂在赵贵庭房眉头的“教育助长”之匾后,纷纷离去。原来当时胡受谦兼任“甘肃省协修宝天铁路天水工赈处处长”,所以,当抢粮民工看到胡受谦所书之匾后,才不敢贸然行事,使赵家躲过一劫。
1942年2月,赵贵辞去校长及区分部书记各职,并于同年4月经同学王继尧介绍,加入了当时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并在天水新生活运动会负责办理卫生文件工作。同年7月受委派前往礼县中学任教员。
1943年2月,经天水县长张仰文委派,赵贵出任天水田管处社棠办事处主任。任职期间,赵贵实事求是,体恤民情,为三岔地区的农民减免了不少苛捐杂税,深受老百姓的称赞。
1946年12月,赵贵出任天水县参议员。后在三岔镇开中药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救死扶伤,为群众解除病痛,深得当时人们的爱戴。
1949年秋,解放战争胜利在望。驻地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由宝鸡方面西进的解放军,便炸毁了陇海线铁路的通关河大桥。紧接着国民党天水骑兵学校的部队开进了吴砦城,驻扎渭河北面。随之国民党天水驻军王治岐军长的队伍也匆匆开来,驻扎渭河南面,在建河、伏家寺一带驻扎,摆开阵势,妄图阻击解放军西进。不几天,这两处国军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一时间双方都进入了作战状态,渭河南北双方都在修筑工事,朝着对方架起了迫击炮和轻重机枪,形势对于吴砦百姓十分危险。国民党军队找借口,闹意气,打内战的目的是为了发横财,扩大势力,不管百姓死活,在这一触即发的紧急关头,德高望重的赵贵先生和高辉等老前辈,为了两岸百姓免遭涂炭,挺身而出,捧重礼尽力奔波周旋于两军之间,经过调解,终于说服了两军长官,罢停干戈,免于战火。保住了吴砦和两岸百姓未遭祸殃。六十多年过去了,人们永远怀念这段历史功绩,至今还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赞叹不已。
1956年12月,时年47岁的赵贵当选为天水县政协委员,后在吴砦卫生所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赵贵也受到了冲击。1968年3月,赵贵陪天水县委书记徐行在吴砦游斗之后,回家服大剂量安眠药,含恨而逝,终年63岁。
后记
大地坪赵氏一门除了赵贵以外,还有多人亦是当时的乡贤名人,如赵贵的伯父于清末曾任县令;赵贵侄子赵仰荣(赵红德六叔)在民国时期加入了民盟组织,与当时的民盟领导人杜斌丞有合影,是当时比较活跃的政治人物。
大地坪赵氏一门因赵贵先生而被世人所熟知,不仅是因为其为天水东境山区学校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更因为其舍生忘我,冒着极大风险周旋于剑拔弩张的两军之间,为争取和平,为渭河两岸百姓生命安全之保证而奔波的故事,让世人铭记而传颂。
渭水悠悠,秦岭常翠。回首大地坪赵氏一门的家族奋斗史,其族源扑朔迷离,但其家族壮大成长以及鼎盛的脉络却异常清晰。乾隆十四年修葺族谱,这意味着赵家此时已经稳扎于渭水河畔的某地,开始关注本家门第。为躲避水灾和匪患之扰,迁居大地坪,并在这里成长为一处大姓之族。直到赵贵这一代,大地坪赵氏一门为后世之人所熟知。再回味赵贵先生,生于乱世之中,早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奔走辛劳,后又为家乡父老免遭战火摧残而冒险翰璇于两军之间。教书育人,行医助人,做官为民,一生的轨迹离不开为他人和社会的付出。而那已经残破不全的赵氏宅院,既见证了赵氏一门的兴衰,更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过往。
轿子厢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10656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