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死治司马懿”谈起

我第一次接触三国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中午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袁阔成老先生讲的评书《三国演义》。当时可是听得如痴如醉,当听到精彩的地方,饭都顾不上吃。整部三国除了大将的打斗场面,最精彩的是几个谋略高手的过招。

可能是受评书拥刘贬曹贬孙的影响,前期的诸葛亮和周瑜的斗智感觉很过瘾,最后周瑜被活活气死,令我扬眉吐气。而后期的诸葛亮遇到司马懿,可谓棋逢对手。但总的感觉是有一些憋屈,总觉得诸葛亮有力使不出来,最后还被司马懿活活耗死了。

因为诸葛亮在我的心目中是完美的化身,我总想找一些理由来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强的地方,机会终于来了。

我们农村人一到冬天就闲暇无事,在村口燃起篝火,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这一次的话题焦点是“诸葛亮死治司马懿”,由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叔级牛人为我们广播:

话说诸葛亮知道自己将要死了,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老对头司马懿。由于司马懿诡计多端、阴险狠辣,日后必是蜀国大患,因此,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定下一条锦囊妙计,要十分巧妙地除掉司马懿。

诸葛亮终于与世长辞了,司马懿得到了这一消息之后,火速领兵秘密来到来到定军山,开始挖掘诸葛亮的墓地。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一次司马懿前来难道是要掘馆鞭尸吗?非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尸体没有兴趣,也知道诸葛亮一生俭朴清廉,不会有什么金银财宝,他感兴趣的,无非是诸葛亮用尽毕生精力写成的兵书而已。

墓口打开后,司马懿吩咐手下人在门口等候,自己同两个儿子进了墓地里。司马师在前,司马昭在后,把自己夹在中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他们来到了墓地的正中间,打开了棺材,果然在里面发现了一本兵书。

司马懿如获至宝,作为古董级的书痴,他一定要先睹为快的。他的两个儿子再三劝说先拿回家再读,但他可真的是等不及了,非要让大家掌起灯来看一遍再说。

但司马懿也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又想起当年经常被诸葛亮骗的事,就从最后一页开始倒着往前看。就这样,他一边看书,一边沾着唾沫翻书,看着看着,不觉头昏眼花。等到一本书看完了,才发现封面写了两行字:“书用毒药喂,死治司马懿。”

这时,司马懿已经知道自己又上当了,长叹一声:“可恨的诸葛亮,死后还要害我呀。”说完七窍流血,死了。

这个故事我知道是人们杜撰的,但不管怎样,我还是爱听。袁阔成的评书里没有这个情节,但我还想看看原著里面到底是怎么写的。后来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原版的《三国演义》,虽然都是半白话语言,读起来有些生涩,但非常有味道。我读书不太喜欢按顺序读,总是想起哪个内容,就直接翻目录找到那个章节。不用说,我直接就跳转到“死诸葛走生仲达”,原文摘录如下:

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三国演义》

其大致情节为: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原,与司马懿在渭滨对峙,终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诸葛亮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留下保证汉军全身而退的锦囊妙计。

司马懿夜观天象,看到一个发出红色光芒有角的星星从东北方向奔向西南,坠落在汉军营寨中。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将星,预料到诸葛亮已经身死,于是大喜过望地准备率军进攻诸葛亮。

但他已经被诸葛亮打怕了,寻思诸葛亮擅长奇门遁甲的法术,这会不会是诸葛亮的诈死之计,于是派人去五丈原刺探。而魏军到达五丈原时,这里已经人去楼空,不见一人踪迹。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这才肯定诸葛亮是真的已经病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正是自己建立奇功的时候,于是亲自率军奋力追击汉军,一直追到山脚之下,远远望见汉军。

正在这时,司马懿突然听到身后一声炮响,汉军全都大声呐喊,调转旗帜,在树林中飘摇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一看,发现数十员汉将围绕着一辆四轮车,车上坐着的,不正是诸葛亮么?司马懿吓得差一点从马背上摔下来,慌不择路地回马逃跑。背后姜维还大叫:“司马懿不要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也!”魏军一个个也丢盔卸甲,仓皇逃窜,以至于司马懿跑出去很远了,还一直大呼“我有头否?”姜维就这样利用诸葛亮留下的妙计吓退了司马懿。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有很多虚构的故事,比如上方谷火困司马懿就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真的就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个谚语。此谚语典故出自《晋书·宣帝纪》:

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晋宣帝就是司马懿,历史真有这事,不过不是木雕诸葛亮吓走了司马懿,应该是诸葛亮的智谋和军威。

这件事在《晋书·宣帝纪》中有详细的描述: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适逢诸葛亮生病去世。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诸将焚烧营垒悄悄撤走,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才出兵追击。谁知姜维一点也没有慌,击鼓整军,反转军旗鸣鼓进军,好像是要迎战魏军的样子。司马懿见蜀军军容整肃,认为穷寇不宜追,于是蜀军结阵而去。

蜀军撤退到安全地带,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三军大哭。过了几天,司马懿重新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之后,叹服诸葛亮治戎布阵之才,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随后派兵进行了追击,因为关中多蒺藜,宣帝命二千军士穿着软底平跟的木屐前进,蒺藜全扎在木屐上,然后骑兵步兵一起进发。追到赤岸,知道了诸葛亮去世的确实消息。

因为司马懿对追击蜀军这件事上过于谨慎,当时百姓对此事编了谚语说:“死诸葛亮吓跑活司马仲达。”宣帝听后笑着说:“因为我善于料知其生,不善于料知其死之故。”这就是《晋书.宣帝纪》中的真实记载。

在五丈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斗智斗法也达到了高潮,以至于两人惺惺相惜。我们从“诸葛亮死治司马懿”再到“死诸葛走生仲达”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作为一个悲情英雄,虽然最终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但其迸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这是他一千多年来圈粉无数的原因。在这一点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作为实质上的胜利者是远远不能相比的。

多年来,诸葛亮一直做着得陇望陕、依依东望的梦想,只怪岁月无痕,苍天无情,在萧瑟凄凄的秋风中,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叹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