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不要经常和孩子谈学习
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无穷智慧,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很聪明,明察秋毫,但是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因为他可能会因非议他人召来怨恨。
一个人知道得很多也能言善辩,更容易处于危险之中,因为他可能会因说出他人的隐私被攻击。
所以,古人得出的结论是,人生的修炼需要完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让自己变得聪明而有能力;第二个阶段,就是学会隐藏这种聪明和能力。
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因为太聪明招致杀身之祸的,比较典型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杨修之死”;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岁让梨”的孔融。这两个人物的故事不再多说,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一下。
所以,我们就有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但是,现实中,没有参透这个道理的人比比皆是,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在家庭教育的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很聪明而又明察秋毫,对孩子的问题说得头头是道,办法也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孩子却没有因为家长的聪明和办法多而变得更好,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和家长陷入对立之中。
原因大抵如此。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隐藏自己的聪明呢?
有一种智慧叫做“看破不说破”。
可能家长会说:“那是对别人才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有啥说啥,不用拐弯抹角。”
其实,通过心理学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谁,无论这个人和自己有多么亲密,他都具备人性的弱点,都会因为外界的评判生发出相应的心理感受,进而会把这种感受反馈给你。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你会经常感到郁闷——为什么自己的好心与辛苦不被理解,没人领情。
不知道隐藏聪明的家长,和孩子说话,张口闭口都是谈学习,三句话不离作业和成绩,似乎不谈学习就和孩子没话说。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对学习方法研究比较到位,随时随地和孩子滔滔不绝地谈如何高效学习。一旦孩子在学习上出了问题,家长更是明察秋毫,马上会指责孩子哪里做的不好,哪个地方做的不对,唯恐孩子走偏了方向。(据统计,在自杀的学生中,父母是教师的比例比较高)。
其实,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被孩子反感。想一想,一个整天呆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已经被学习整得头昏脑胀了,回到家,家长再和孩子喋喋不休地谈学习,孩子怎么能不烦躁呢?除非孩子自己想和你交流。
能够隐藏聪明的家长,都明白与孩子关系的重要,在家庭教育中,要始终记住一个原则——关系大于道理。
你和孩子讲道理,讲的再透彻,再明白,孩子心理上对你有抵触,他就听不进去。或者情绪上先把你屏蔽了,你的道理渗透不进去,讲得再好也没用。
关系好了,孩子自然会知道怎么做,或者自然会向你求教咨询。而处理好与孩子关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就是家长注意隐藏自己的聪明。
季羡林先生有句话,叫做“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里的“真话不全说”,不是圆滑事故,而是做人的技巧,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既是趋利避害之法,又是懂得分寸的节制。
比如,对于孩子的有些缺点,家长不必整天挂在嘴上,其实,如果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些缺点会不治而愈。
比如,有些家长说孩子太懒,其实就是孩子不愿意做某些事情,不必老是数落孩子懒惰。如果家长想办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情,再跟上表扬与鼓励,孩子自然就勤快了,懒的毛病也不见了。
这就是“看破不说破,真话不全说”带来的效果。如果你抓住孩子懒惰的毛病不放,可能就真的会造就一个懒惰的孩子。
现在看来,很多家长都缺乏人生修炼的第二个阶段,都不懂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家长聪明的锋芒太尖锐了,就很容易会把孩子的自尊刺伤,进而导致亲子关系恶化,让孩子站在与家长的对立面上。
到底该如何去做,请家长们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