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薛宝钗,却去教训早已放下的林黛玉

那一回,贾宝玉悟禅机。林黛玉见他悟性还不够,连忙补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贾宝玉听了无比汗颜。薛宝钗听了连忙掉起了书袋,讲起六祖慧能的故事,去阐述林黛玉的那一句话。

看来,薛宝钗知道的典故挺多的,不知道她后来在劝说林黛玉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这样一个典故:

且说某庙宇里的师徒二人下山化缘,途径一条河之时,见一女子被河流挡住了去路。禅师见了二话不说,背着那女子过了河。

禅师的这一举动可把他的徒弟吓坏了,心想和尚怎么能近女色,觉得他的师傅违背了他一直以来的教导。过河之后,那小和尚一直为此事耿耿于怀,只是一时不敢质问他的师傅。

将近行了20多里,那小和尚才开口质问他的师傅,说他犯戒了,背了女人。老和尚遂感叹道:“徒弟啊,我过了河就将她放下了,而你却将她背了20多里。”

我想,薛宝钗是绝对没有想到也没有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吧。因为她就仿佛那个小和尚一般。

细心想一想,她审问林黛玉看了禁书,又如何不类似于那小和尚质问他的师傅一般呢?林黛玉看过那些书后,早已放下了,而薛宝钗却一直在为看了什么样的书,该看什么样的书耿耿于怀。她想着自己错了,不能让别人也步了她的后尘。她因此才去教训林黛玉。

其实,林黛玉又何尝被那些书毒害了,又何尝想着因此要去跟贾宝玉私定终身呢?林黛玉只不过是十分欣赏那些书的语言艺术之美,感动于书中人物的身世遭遇罢了,觉得读了那些美丽的句子,口齿生香。只有贾宝玉偶尔寻章摘句,跟黛玉玩笑一下。

如此,黛玉当是早已如那位禅师一般,放不下了对与错,心底无比清朗干净。她是诗人,欣赏的只是艺术。唯有如此,她在说酒令的时候才会脱口而出。要是她时刻惦念着自己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她又如何会将那些句子说出口。

薛宝钗听了顿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显然是过于关注故事情节去了。因为没有放下,她也因此而受到了毒害,想着凭借一些小玩意儿就可以成婚配对。他们母女才炮制出了金玉良缘,故意做了一把金锁来与贾宝玉的玉相配对。

第八回,在她的部署中,那莺儿也成了她的红娘,充当电灯泡,总是及时点出关键的话语,暗示宝玉跟她宝钗是天生注定的一对。

或许,薛宝钗那么义无反顾,不惜承认自己也看过此类禁书来规劝林黛玉,是她真的害怕林黛玉跟叛逆的贾宝玉私奔了吧。要不然,她和何必自毁清誉来给林黛玉洗脑呢?

黛玉宝钗此后如同姐妹一般,是不是宝钗的理论真的征服了林黛玉呢?显然不是。因为林黛玉向来都不觉得看那些书有什么危害;贾宝玉没有读什么经世致用的书,林黛玉也不以为然,并没有觉得贾宝玉看那些杂书移了性情,糟蹋了书,不可救药了。此后,黛玉除了乐于跟宝钗开玩笑,其它方面没有任何改变。

黛玉的感动,只不过是因为那么多年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家人一样教导她。宝钗一时的热心,让黛玉恍惚有着找到了家人的感觉。她才会心下“暗服”,说出一个是字。要人宝钗这么个姐姐。

不得不说,宝钗的层次真的要比林黛玉低一等。她太过于执着于一些现实的东西,内心没有诗意,少了从容与淡定。因为心里有太多的负担,她因此才活成了红楼梦最累的一个。她应当学习林黛玉,能放下就放下。像四十回后的林黛玉,她彻底放下了她喝贾宝玉的情感,从此很少因此而悲戚,而去跟宝玉吵架。薛宝钗如果也能及早放下金玉良缘,放过贾宝玉,放过她自己,不是也值得大家赞许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