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广勋曲话 | 散曲的语言特色及其他

散曲的语言特色及其他

南广勋

趋俗尚趣

散曲作为与诗词并列的三座韵文高峰之一,自金元肇始,便以活泼灵动的旋律和通俗诙谐的语言,展现出巨大的亲和力,征服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几乎所有国民。时至今日,随着旧体诗词浪潮的再次兴起,散曲又被人们唤醒,并很快征服了读者,其魅力何在呢?关键是散曲有一种其固有的“曲味儿”。人们在欣赏了诗的庄重和词的媚艳之后读到曲,会感到有一股清新灵动的欣喜和愉悦。是散曲“趋俗尚趣”的特点触动了人心。

“趋俗尚趣”,这个说法概括了散曲这一诗体的基本写作取向和与其它诗体欣赏趣味上的差别。我认为切中肯綮。

趋    俗

散曲是趋俗的。

这首先是因为它滥觞于南宋俗词,同时吸收了樵夫之词莲娃之唱、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元素,并且主要是用于歌唱,非俗难能听懂。尽管金元时期文人染指,但也多是为歌者捉笔写下的歌词,所以曲词中浸满了市井烟火的世俗情调。并且由此奠定了散曲的基本形制。传至今天,尽管书写的内容有了很多不同,但散曲“趋俗”基因是不变的,否则就不是散曲了。

所谓趋俗,是不是越俗越好呢?当然不是。这个问题元代的周德清早就用“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概括过了。做啥事都过犹不及。散曲的文本应该是一种活泼灵动的诗体,过分的文气未免拘谨拿捏;少了文采又显得过分野蛮散漫,而走向自然主义。所以这“俗”完全在掂量把握之间,不俗会失去散曲的本旨,过俗则会使曲作放浪庸俗。所以说写散曲要“趋俗”而不可媚俗。所谓趋俗,是指话要通俗,而内容却不然。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极普通的俗话,道出了千古百姓想说的道理,也给散曲如何“趋俗”做了注解。

尚     趣

关于“尚趣”。

趣味是散曲的灵魂所在,人们欣赏散曲,就是冲着散曲的趣味来的。这个“趣”应该是“雅趣”,是“会心”的沟通,是聪明的调侃,是智慧的幽默。这趣,可以是生活的情趣,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机智风趣的表达。也许是同样的意思,但改变了一种说法,使人读后会有心灵的颤动,能久久回味,而不应是过分直白的人云亦云,更不应是技穷之后的耍贫嘴。当然,要使曲子写的有趣味,作者需要有曲人的巧思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这便是功力之所在,是需要长期磨练的。

关于曲趣的例子在元曲中俯拾皆是。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睢景臣的散套《高祖还乡》了。

但是,曲之“趣”并不都是“刺”,因此,把散曲简单归为讽刺诗是一种偏见。散曲就是散曲,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

曲    语

由于散曲的本性是“趋俗尚趣”的,所以它的语言也就与传统的诗词有了区别,形成了其特有的“曲语”。

所谓“曲语”,简单说就是要“把雅话说俗”,同时也要“把俗话说雅”,在雅俗之间走钢丝。这才可以体现散曲的观赏性的特点。

请看钟嗣成的散曲:

【正宫·醉太平】落魄

绕前街后街,进大院深宅。怕有那慈悲好善小裙钗,请乞儿一顿饱斋。与乞儿绣副合欢带,与乞儿换幅新铺盖,将乞儿携手上阳台,救贫咱波奶奶。

曲中钟嗣成以一个“乞儿”的口吻在一厢情愿地说着“呓语”,都已经落魄至此了,仍不忘想美事。暗喻了“八娼九儒十丐”时的文人玩世不恭的心态,用语通俗又不失雅致。这便是曲语。

看贯云石的:

【双调·清江引】惜别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此曲以极平淡的语言,写极深的感情,写极微妙的心曲。鱼沉雁渺,本来在两人的感情上蒙上了一层阴影,却说成纸短情长,没有一张天大的纸是诉说不了的。把感情的裂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弥缝了起来。这便是曲语。

再看拙作

【正宫·塞鸿秋】芭蕉扇

自珍自爱芭蕉扇,风生水起摇来惯。熟人懒见能遮面,公交抢座能先占。顶头能挡阳,坐地能当垫,插土里还可以当花看。

【中吕·山坡羊】参加丧礼

阳间庭院,阴间别院,人生到此车停站。血一栓,眼一翻,功名毁誉全不算。推进熔炉门一关,烟,独去闲;人,独去闲。

【中吕·山坡羊】地铁见闻录之爷孙乐

列车来到,人流喧闹,老头忙把孙儿抱。一弯腰,一扔包,挨门座位争得妙。放下孙儿爷笑了,说:“娃坐好”;答:“爷站好”。

【正宫·塞鸿秋】爱心老太

野猫当做孙儿抱,怀胎几月全知道。三餐做好端着绕,担心哪位没吃到。添丁日渐多,屋后房前跳,连八哥都学会了“喵喵”叫。

这庶几也可算是曲语。

可见,所谓曲语首先要有内容、有趣味,有新意。写任何题材的曲子,都不要板着面孔说教。其实,散曲的题材是没有局限的,无论是“歌德”的还是针砭的,无论是唱和的还是抒情的,都能写出好曲。关键在于诗人要运用散曲的规律和语言创作,要写出真情实感。散曲与诗歌一样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一切要由形象和意象来表达。就像美术和雕塑那样,把画面和形体展示给读者,让读者从中感悟,要给读者一次再创造的机会。要让读者读后掀髯微笑或拍案长叹,让作者和读者会心会意。这样的散曲才显的有内涵,有空间,有韵味,有深度,有嚼头。并且要用周德清说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来书写。我认为,曲的语言要有俏趣的效果。形象地说,写散曲就是要在曲谱的框架里,把话说的鲜活生动有趣味。关于现代人的散曲的语言要求,吴梅弟子卢前有一句话:“曲要使人看去字字明白不费解,听去字字清楚不含混,读去字字浏亮不碍口。”这是检验当代散曲的最起码的标准。因为曲最早是演唱的,唱词当然是通俗了听众才可以听得懂,听得明白。同时,只有用俏趣的语言写作才能征服读者听众,使大家感到美读美听。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偏废的。

散曲写作需要有丰富的阅历,有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最好有写作诗词的经验,有对相关文化门类的知识积累。散曲,作为古典韵文的最后一座高峰,定然是集大成者,定然是吸收了中国历代传统文化门类的语言精华后产生的。因此说,散曲的入室门槛儿要高于诗词。作为后人习作散曲,若没有吸收前人文化成果作为基础,就只能栽种没根的树木、建造没基础的楼阁了。

曲风词化

但是,值得一说的是,目前散曲创作中有一种“曲风词化”的倾向。固然,曲和词都是依谱而作的韵文,但是散曲的艺术风格与词是有本质差别的。简而言之,词雅而曲俗;词旖旎而曲市井;词婉约而曲直白。说到底,写散曲就是要把时代的语言在曲谱的框框里说的俏皮有趣,而不要故意引经据典诘屈聱牙。任中敏在《散曲概论·作法》中论及词与散曲的差异时说道:“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为婉约。”所以曲风词化绝非正途,写手不可不察也。

当然,写散曲并非不可用典。但应用大家都熟悉的典故,不应用冷僻的典故。下面我举个拙作当例子:

【仙吕·青哥儿】山中访故人家

浓山淡柳花阵,清溪板桥蹄印。扁豆丝瓜过矮门。不为推敲费精神,抬足进。

前面写了山区的景象,是大家都见过的。关键是结句“不为推敲费精神”。我们都知道“推敲”的典故,唐朝诗人贾岛在诗中写他月夜去访问一位诗友,在门外踌躇,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于是给我们留下了“推敲”的成语。我这里将“推敲”两字化在曲中,写到“不为推敲费精神”,把雅话说俗了,又可以说明和朋友的关系亲近,抬脚就进门。另外,典故的活用又为曲子增加了雅趣和情趣,使得作品显得灵动活泼了。这样写远比直接写和主人的关系多好多亲近要有意思的多。这就是所谓的“曲语”和“曲趣”了。

曲的句子、曲的语言可以口语入曲,嗑语入曲,但又不能写的过分市井和庸俗。可以调侃诙谐,但不应辱骂和恶搞。要把口语剪裁整理后才可以入曲。这样才能把曲子写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但是,曲子的基本语言结构还要是律句才有味道,不能太散文化。

散曲与诗词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不仅仅在于体式上,而是在于散曲特有的俏趣调侃的语言和味道上。特别是和词的对比上,两者虽然都是长短句,都是曲牌体,想当初都是用于歌唱的曲词,那为什么一个作品摆在面前,我们会很容易辨别是词是曲呢?关键就是散曲特有的味道。就像竹枝词那样,和绝句的句式相仿,但一看就是竹枝词。关键是味道不一样。说“曲俗”,并不是写曲越俗越好。曲,追求的是大雅大俗、大俗大雅,化雅为俗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要把雅话说俗,把俗话说雅。

比如拙作:

【正宫·塞鸿秋】看山桃

今生空在江湖混,双足未践风流阵。老来误入桃源郡,方知红粉妖娆甚。扑鼻阵阵香,贴面层层印,咱平白交了桃花运。

“桃花运”,在平常的话语中是有专指的意思的,而且多为贬义。在这里使用,就平添了俏趣,道出了作者看桃花时的愉悦心情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情态。这说明,有些嗑语、俗语、成语只要用的合适,都是可以入曲的,而且,用得好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容易使人过目不忘。

再如拙作:

【双调·寿阳曲】老渔

舟归渡,门闭枢,伴篱院、落霞孤鹜。笑拎蟹篮身若舞,问憨婆、酒藏何处?

这个曲子用语就显得典雅一些,但是为什么仍不失曲味呢?就是因为在写作时截取了一段有趣味的场景用曲的语言写出。这是我在白洋淀写的。前三句写的是渔村的场景,归舟、篱院、落霞、孤鹜,颇有诗情画意。第四句写老渔翁下船后拎着蟹篮摇摇晃晃,身若舞。今天抓了几个螃蟹,高兴,想要喝几杯,进门就喊“老婆子,酒藏哪儿了?”从语气中可以看到老两口的幸福和谐,而且紧接着老太太肯定会迎出来,有煮蟹烫酒等情节,虽未写出来,但可以留给人想象空间。没写,是为了“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说,散曲的情节把握和语言描述是必须的,这和词的写作也是有区别的。

再如拙作:

【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戏赠内子

谁言君是夕阳下?依旧是、美娇娃。劝君细理银丝发,掐朵花,鬓上插,不愁嫁。  【感皇恩】岁月流霞,人世浮槎。履薄冰,临险薮,共犁铧。而今做了,皓首冤家。想当年,谁不道,美佳佳?   【采茶歌】忆卿家,正芳华,小乔初嫁玉郎家。夜半痴郎双目眨,枕旁疑是玉簪花。

这是我和老伴儿开玩笑时写的。老伴儿头发白了,要染发。我听说染发有的会得皮肤病,甚至会癌变。于是就劝她不要染头发。白就白了,怕啥?于是就说,你不老,劝君细理银丝发,掐朵花,鬓上插,不愁嫁。带上朵花,还嫁得出去。这当然是开玩笑了。但是就是因为开玩笑,调侃了一下,曲味就出来了。当然,光调侃,绝不是写曲的目的,还必须有内容。所以才写了下面的一段,回忆一下半辈子共同度过的风风雨雨。但是还是要落笔到老两口的玩笑上,所以写了想当年,谁不道,美佳佳?最后一曲写小乔初嫁,落实到对老伴儿的赞美上。既然是劝,那就把好话说够了才是。此曲写的轻松调侃,玩笑而不失风雅。读起来很是好玩儿。并且,终于劝得老伴儿不染头了。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是否基本上可以说明散曲的俏趣的语言特色和味道呢?

精彩回顾
博核曲话 | 借鉴与旧瓶装新酒——学习散曲之孔见
吕大振曲话 | 浅议散曲创作中的视角
王玉民曲话  | 寻常里寻觅不寻常

曲家简介

南广勋,网名长堤老树,祖籍河北巨鹿,居北京。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北京诗词学会散曲研究会会长。

(0)

相关推荐

  • 红楼诗社辛丑第十社曲子词选赏

    红楼诗社辛丑第十社曲子词选赏  [双调·驻马听]喇叭花 张华兴 附季而歌,整朵花儿开绣口.攀缘而上,显些姿色抢枝头.莫言台上好吹牛,休瞧田里能装秀.谁道丑,古来天下都依旧.  [中吕·朝天子](中华通 ...

  • 【西南文学•评论】曾令琪/四川/曲声儿倒也风流——萧自熙先生散曲创作之美学解读

    西南文学·评论 --微刊总第1475期--  [作家简介] 曾令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主席,孔子学院·孔子美术馆客座教授,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中外散文诗学会 ...

  • 水彩画《银杏村》及其附词

    水彩画<银杏村>,作于2011年秋 蝶恋花 <题水彩画"银杏村"> 自古深秋人易怅. 万木萧疏, 孤鹜声幽旷. 或有残荷斜水上, 几行大雁飞南向. 写罢文章 ...

  • 【第九讲】带过曲

    小渔村元曲九期第九讲 带过曲 (主讲:绝谷画蝶) 我们还是先简单复习一下上周的课程 一.重头小令1.什么是重头小令? 重头:又叫"联章",见于北曲,指同一曲调的反复或联缀,数量不限 ...

  • 【中国散曲】群南广勋专辑

    题字  郑永钤     总        序     王玉民 前贤论曲者说:"时行小令曰叶儿". 叶儿,一个很是精准而形象的命名. 在我看来,广义的叶儿和草根是一族,都是自然界里的 ...

  • 陶然客 ​试论南广勋(长堤老树)先生散曲的思想方法及写作特点(2) www.52shici.com ...

    试论南广勋(长堤老树)先生散曲的思想方法及写作特点(2) 陶然客 (上接试论南广勋(长堤老树)先生散曲的写作特点1)        三.朋友酬答之作     [双调]落梅风﹡过故人居        摘 ...

  • 南广勋点评《吊萧自熙先生》等四首

    <岷峨诗稿> 主    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    办:四川省诗书画院 顾    问:何郝炬 社    长:刘道平 主    编:滕伟明  周啸天 副 主 编:邓建秋 编    委: ...

  • 诗词选刊精品专辑·南广勋专辑(总第70期)

    诗人简介 南广勋,网名长堤老树,祖籍河北巨鹿,居北京.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北京诗词学会散曲研究会会长. 散曲欣赏 [正宫·塞鸿秋]难煞佛陀 赃官求:贪污别被人发现:赌徒求: ...

  • 汉诗大观|南广勋:鄂蜀行吟

    南广勋,网名长堤老树.祖籍河北,居北京.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北京诗词学会散曲研究会会长. 鄂    蜀    行    吟 [双调·水仙子]深秋赴湖北过河北 车行燕赵大 ...

  • 高志新曲话 | 散曲小令衬字浅说

    散曲小令衬字浅说 高志新 散曲可以衬字,包括小令:但小令以不衬字为佳. 一.小令少用或不用衬字是古今曲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我国最早的曲学论著.周氏首创"衬字& ...

  • 【曲话专栏】读《五君子散曲集》

    [曲话专栏] 读<五君子散曲集> 郑永钤(安徽) 岳阳散曲论坛闭幕归来,徐人健.周镭.李稳贤.王裕禄.刘龙凤五君,怀着对中华散曲的执着之心,同道相求,联袂结集出版了这本<五君子散曲集 ...

  • 吕大振曲话 | 浅议散曲创作中的视角

    浅议散曲创作中的视角 吕大振   前几天看到微信里有一组以嫦娥四号登月为题材的散曲作品,作者大多以饱含激情纵情讴歌伟大祖国的科技新成就,但一遍读下来,虽有些不少作品也耐读,但总体泛泛,意境雷同,缺乏新 ...

  • 博核曲话 | 借鉴与旧瓶装新酒——学习散曲之孔见

    借鉴与旧瓶装新酒 --学习散曲之孔见 博   核 感言 在下初学散曲之时,釆取最笨拙的办法,比葫芦画瓢,就好比学习书法临摹名家精品,但临帖临得再逼真,终究不是自己创作的东西.要想成为自己的散曲,借鉴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