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道出了人生的哪三重梦境?(旧文推荐)
《红楼梦》的第五回,开篇之后的两则对联和一首诗,非常有意思。它们仿佛是作者对人生感悟一层层递进的展现。
人生到底该坚持什么呢?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呢?作者通过电影学中蒙太奇的手法,行云流水地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一个镜头《燃藜图》,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一见,内心立马就起了鸡皮疙瘩,仿佛中了邪似的,直喊:“快出去。”恐怕这一喊吓得秦氏不小吧,好好的为宝玉准备的一间书房,竟然把宝玉唬成这样。难道在作者心目中,功名利禄与人情世故都会摧残人心么?
其实,作者对这幅《燃藜图》也是十分地讨厌的。作者的说法是:故事乃是《燃藜图》,(宝玉)也不看是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不快。
不知道诸位是否知道宝玉心中对这幅图画不快的深层原因,除了厌恶功名,恐怕就是宝玉对人们随意杜撰经典的一种憎恨吧。
如果你细心地了解一下《燃藜图》的故事,恐怕你也一定会觉得其故事是多么的可笑。
《燃藜图》画的是仙人指导刘向读书的故事,你们不觉得充满了悖论吗?你要想想耶,是仙人呢,是仙人指导凡人读书也。而仙人应当是道家的人吧,道家人指导儒家的人读书,求取功名,也真够滑稽的吧。因此,作者也就故意不说出何人所画了。
第二个镜头就是秦可卿卧室的华美了,宝玉一进门就觉得眼殇骨软。卧室中同样有一幅画,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而对联则是秦观的: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二位作者都是风流倜傥之士,明星效应,加上如此境界,真是晃了宝玉的眼睛,又撩动了宝玉的春心。
再加上其它的宝物,场景中,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温柔乡”,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风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宝玉见的世面该多了吧,可是在贾府里却有着这样一番洞天。或许这一刻,秦可卿一下就征服了宝玉。
秦可卿的判词有“情既相逢必主淫”,因为我前面分析过,这里的相逢指的是宝玉和秦可卿的相逢,所以此刻我也突然觉得,何不把这句人们听来不雅的判词,改成“高山流水遇知音”呢。
宝玉不满意那书房,秦可卿立马就把其带进自己的闺房,可见其对宝玉心性的深刻理解了。而宝玉此刻也立刻把秦可卿当作了知音。
无奈作者注重的是一个情字,“知情更淫”是作者给淫字下的定义。心灵的相通,总是会让情感泛滥成灾。秦可卿死了,宝玉立刻口吐献血,这又何异于伯牙绝弦呢?
但是,但是,温柔乡之快乐,人间之万种风情,在作者的心目中也算不得什么呢?人生的极乐之境,在于太虚幻境。
刚进入太虚幻境,立刻仙乐浩淼,从山后发出: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万事到头一场空,又有什么是值得坚持的呢?自在飞花轻似梦,是多么美丽的境界,但终将随着流云与浮水东去,彻底变得杳无踪影。
面对落花的凄美,流水的无情,蒙蒙的细雨中,你细细的愁绪,也是那么不值得。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寻寻觅觅只能,更加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宝玉说,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可见一切功名富贵于宝玉真如浮云。只有自在的境界,才是生命的归依。
但是,这有似乎又只是作者的感悟,大梦初醒也不一定是人生的虚无,秦钟都要死了,还不忘记求鬼判官手下留情,让他回去对宝玉讲句话:一定要以仕途功名为念。不知道这是表达一种讽刺,还是表达一种悲哀。
上次说要写秦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感悟,如今爽约了,对不起大家。其实本文是打算写秦钟的感悟,但是写这个感悟的引子被我写了这么长,因此又只有暂时搁下了,欲知下次如何分解,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