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不祛痰,切断生痰之源,清热治根本!把肺清干净,化痰又止咳
痰是众多难治病的病因之一,故有“顽症多痰”之说。痰为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随气而流动,无处不到,若聚于肺、行于胃,则有形症可辨;若流积于脏腑窍道、经络,则无形症可查。因为无形之痰相对的缺乏临床特征,辨之隐晦难明,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因痰致病的广泛性足以引起人们对痰在难治病中病理地位的重视,众多难治病可以从痰论治。尤其对疑惑不解,或其他治法疗效不确切的难治病,当调整思路,从痰论治寻出路。
痰性黏滞,对机体的病理损害主要是影响气血津液的流通。它可以黏着凝聚于人体任何脏腑组织器官的一切空隙窍道,造成脏腑组织器官的特异性损伤。
如痰黏气管,气管阻塞或狭窄,则发哮喘;
痰阻清阳,清阳不升则发眩晕;
痰阻心窍,轻则心窍不宣,发为精神抑郁证,重则心窍壅塞,发为癫狂(精神分裂症);
肝阳化风,风鼓痰涌,可发脑卒中;
痰阻胸阳,胸阳不振,可发冠心病心绞痛;
痰湿瘀毒互结,凝聚成形,则发肿瘤、肝硬化;
痰混于血,便发高脂血症;
痰附于肝,便发脂肪肝;
痰壅塞头面孔窍,阻格五脏之精气,则发耳聋、暴盲;
痰窜皮毛,营卫不畅,可发生脱发、白癜风;
流聚于局部,与湿相溶,使组织增生变性,便发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淋巴结核、骨结核;
痰瘀凝滞经络,可发类风湿关节炎;
痰湿弥漫体内,代谢不利,可发生肥胖症;
痰湿渍润宗筋,便发性功能减退;
痰流四肢经络,便发肌无力。
治痰名方“二陈汤”
中医认为,痰是一种病理产物,由湿聚而成。清稀者为饮,浊者为痰。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变化多端,数不胜数。
二陈汤,因用药简单、功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后世医家根据原方随症加减,广泛用于各种痰证的治疗,并在此方的基础上,创制出许多治疗痰证的名方。
中医辨证:
痰稀量多
呕吐恶心
眩晕心悸
胃部不舒
脉沉弦细
方药:制半夏、橘红各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3克,乌梅1枚,水煎服。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主治:二陈汤临床最适宜于治疗湿痰咳嗽。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舌苔白润。治疗应以燥湿健脾、化痰止咳为基本原则。
二陈汤,主要功能就是健脾化痰,其选药组方包含了健脾的几个主要方面,是治疗各种痰证的通剂。痰的性质有寒痰、热痰、食痰、燥痰、风痰、湿痰等,根据痰的性质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以二陈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可用于多种痰证的治疗。
药方加减
风痰可酌加天麻、白附子、制南星;
寒痰可酌加干姜、细辛;
热痰可酌加瓜蒌、黄芩、鱼腥草、竹沥、天竺黄;
食痰可酌加神曲、山楂、莱菔子、枳实、香附;
湿痰盛者可酌加苍术、白术、厚朴;
气痰可加香附、枳壳;
老人肺气肿可加紫菀、款冬花、砂仁;
胃寒呕吐可加木香、砂仁;
不眠可加竹茹、枳实、名之温胆汤。
注意事项
血虚者不宜用;阴虚燥咳者不宜用;痰中带血者不宜用。
方名二陈者,为方中半夏、陈皮须用陈久者佳,愈陈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