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后,等待女孩们的竟是可怕的二次伤害

今天在后台回复[猫叔晚安],我送你一个锦囊。

今天,有一部排片率仅为0.9的国产片,在国内上映。





《嘉年华》,这部唯一入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巧合地在今天上映,讽刺性地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意味。

导演高群书昨天在微博上提到了它:

救救孩子。看电影吧。

1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小姑娘,一个是12岁的学生小文、一个是16岁的辍学少女小米。

本来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在一间小旅馆相遇。





旅馆里,一个成年男人带着穿校服的小文和新新,开了两间房。

深夜,小米替人值班,在监控器里,她看到成年男子敲开了两个小姑娘的房门,强行闯入。





小文和新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第二天,老师发现了异样,把她们送到医院检查,大腿内侧有伤、处女膜破裂。

孩子受到了性侵。

这样的电影终于登上了大荧幕,有人却说“不好看”。

不错,像这样爆炸式的社会新闻题材,《嘉年华》本可以将事件和情绪都处理得非常煽动。

但恰恰相反,它对案件的表达却十足隐忍、对感情的爆发也十足压抑。

比起《熔炉》带给观众的无边愤怒,《嘉年华》里更多的,是反思。

在可怕的“性侵”背后,它看到的是一系列的问题群像。

2

犯事的是新新的“干爹”,这个被新新爸爸为了上位认下的亲戚,是某商会的会长,位高权重。

事情发生后,新新父母首先妥协,接受了“干爹”的议和。

随后,一系列“指鹿为马”的事情开始了……

旅馆老板扣下了监控证据,吩咐员工不许乱说话。

为了自保,看到真相的小米,为了保住月薪600块的工作,选择了沉默。



医院两次给小文做检查,竟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还召开了记者发布会,直接向媒体“澄清”,反而让小文成了舆论的受害者。

警方一面让小文无数次地回忆当晚的痛苦遭遇,追问着当晚小姑娘在前台点的啤酒,一面找到小文爸爸的上司直接施压。





受到了侵害,最亲近的人又在哪里呢?

父母离异的小文一夜未归,竟无人发觉。妈妈忙着跳舞去了,爸爸“根本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在医院得知此事,小文妈妈一手甩给女儿一巴掌,回家之后,她疯狂地扔掉女儿衣柜里的裙子,剪短了她的头发。





成年人这些话语和举动背后的混蛋逻辑是:

他们共同默认了,这丧心病狂的案件起因里,有一部分是出于女孩的不自爱。

导演文晏说:

“很多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一些破碎家庭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得不到关爱,尤其特别需要关爱的时候,往往就成为了那个猎物。”

3

电影里有七个女性形象,包括广场上一座巨大的梦露雕像。



导演在写剧本之前,看到一则新闻。

广西有一个小城市,建造了一座号称全世界最高的梦露雕像。六个月之后,雕像被拆掉了,原因是梦露的裙子飞得太高,“有伤风化”。后来,当地的居民打起横幅,希望留住“梦露”。

导演觉得很触动,为什么这些人会留恋这座雕像?然后她在朋友里做了个小调查——梦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个朋友的答案击中了她:

梦露代表了爱之外的一切。

白裙、红唇、低胸、高摆……

作为“性感”的固化象征,梦露代表着一个消费女性的时代。

人们一边鼓舞着女性展现美丽,一边鄙夷着女性过于张扬。

“想我冷艳还想我轻佻又下贱

要我阳光还要我风情不摇晃”

(陈粒《易燃易爆炸》)

在这种“荡妇思维”的浪潮下,犯罪者恐怕连心理障碍都减轻了许多。





《嘉年华》,是一个狂欢式的名字。

因为在导演看来,每当发生了坏事,我们推波助澜、高声呼喝,然后在层出不穷的新闻日日翻篇后,又恢复到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的状态:

“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式的世界里面,喧嚣到没有一分钟能够停下来,每天都在坐过山车。但是这种光鲜之下到底是什么?”

电影里,与犯罪者和解的新新爸爸说:

“就算判了刘会长又怎样?他关几年再出来可以继续呼风唤雨。但我们的孩子呢?就要被人们说三道四。”

那两个12岁的小姑娘还没来得及悸动,就先受到了侵害;还没来得及明白,就又得到了来自各方的二次创伤。

影片最后,小米的同事莉莉说“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离开了小城。

而小米也摆脱了更深的漩涡,骑着摩托车踏上了自由。





4

关于性侵儿童,很多案件无疾而终,更多的是不为人知。

在那些被曝光的新闻底下,我们的情绪被无数次地点燃,歇斯底里地表达着正义和赞同。

我们太多愤怒,太少思考。

喧嚣过后,我们还可以怎么办?这是题材敏感的《嘉年华》想要带动的东西。





也许它还大不到能够像《熔炉》改变律法,至少可以帮每个人认清自己的责任。

导演文晏说:

“我这个片子中,性侵是故事的一个起点,但不是一个终点。

我觉得整个社会都在失职,他们是一整个链条,哪怕任何一个链条中有人做到了他该做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有可能被停止、被禁止,这些孩子们就能得到保护。”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链条,应该怎么做,才能增加犯罪者的犯罪成本、减少受害者的受害机率、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每一个真相都会揭开,每一个灾难都会过去。

《嘉年华》式的喧嚣之下,除了三两天的振臂高呼,热血的愤怒之余,站在局外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反思。

这样,悲剧才能更少重演,故事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