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昆曲王子”还是“顶级天团”,不安分的人都是既爱折腾又执着的人
(一)
张军,国家一级演员,工小生。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周志刚,是俞振飞的再传弟子,曾任上海昆剧团副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和平艺术家”称号,是继影星巩俐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之后第三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张军出生于上海青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在1986年,从两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60个幸运者之一,被选进上海戏校昆三班学习。毕业后这60人仅剩下了一半,另一半都转行去做了其他行业。
(刚入上海戏校的张军)
2009年,他放着稳定的铁饭碗不做,辞掉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职务,成立了“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走上了一条以“创新”推广昆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这期间他排了众多剧目,传统剧目有《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白蛇传》、《贩马记》、《墙头马上》、《绣襦记》、《风筝误》、《桃花扇》等。
还有很多创新剧目,例如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水磨新调·Kunplug”张军新昆曲音乐会、“生生不息”系列、“新古典主义”系列之《得失寸心知》、《闺秘》、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实验昆曲《我,哈姆雷特》、“1+1+1的力量”影响力行动等。
除此之外,他还一场一场地进学校做演讲,去到星巴克、季风书局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宣传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昆曲,爱上了昆曲。
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一个稳定的职业,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呢?
我想应该是暗藏于他心中的那份追求对自我不断突破的热切渴望,才让他不安于现状,想遇见更好的自己,也就是所谓不安分的人。
而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这一件事情,又体现了他的执着。
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机遇运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自己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知道自己要什么。
(二)
大学期间,教我们英语的老师,英语系毕业,留校任教,在别人看来,是一份很好的职业了,大学老师,多好啊。
当年我们的英语课,除了上课本知识以外,他会让我们听外语歌曲,看外文电影,当然还给我们看当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彤的翻译,这些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同时也是他在自我磨练学习的东西。
课堂就成了他磨练口语的地方,下课还继续扩充各种英语知识,据说后来,等他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从山东师大辞职南下了。
因为只是听说,没联系,具体他现在如何虽然不知道,但是他那份勇气和不安于现状的努力拼搏,想活出一个更精彩的自己的姿态,却可以鼓舞很多人。
(三)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顶级天团”杨洁篪、华春莹和王毅,这里我只引用杨洁篪和王毅的例子。
杨洁篪,在1968年的时候,还只是个初进上海浦江电表厂的小小学徒工。这个小工和其他下班没事就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踢球的小工不同,他下班后就喜欢看英语书、看英语碟片,自学英语。
后来电表厂来了一些英文资料,这个小工就派上用场了,因为只有他懂英语,其他小工只能望尘莫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他的工资并没有因此而涨,地位也没变,还是个学徒工,于是只看眼前利益的人们嘲笑他是个“懂英语的小工”。
后来,又过了短时间,政府机关缺翻译,听说上海电表厂有个懂英语的年轻人,就把他给借走了。
这一借,他就再也没回来,后来那些嘲笑他的人就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了。
王毅,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后因文革而没有机会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业,就去了东北建设兵团当兵,成了一名通讯员。
当兵很辛苦,通讯员工作也繁杂,既要锻炼身体,还有发文件,跑这跑那。
晚上的时候,大家都去娱乐休息了,他却坐在煤油灯下苦学日语,阅读国内外重要的名著和文献。
就这样,他坚持了八年,磨练了八年,后来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攻读日语专业。
在大学期间,他有更充足的时间读书学习,文学和历史造诣都很高。毕业论文交了两篇,答辩老师都没办法对他的两篇文章进行评判,因为水平实在是高。
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后来一步一步就成了我国外交部部长。
(四)
我是听了昆曲王子张军老师的演讲,了解到他的经历之后,觉得张老师不一般,然后想到了我的大英老师,又看到那篇介绍“顶级天团”的文章,我觉得他们几位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始终不满足于自己的当下,总是想突破自己,并且持久地不断积累,一步一个脚印,为的是去发现更好的自己。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就是要活出自己极致的人生,不疯魔不成活,他们是有追求的一群人,也是超级热爱生活的一群人,更是真正懂自己的一群人。
当然,一个稳定的工作也很好,安贫乐道,一辈子平平安安,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是我想,经历过风浪再平淡下来的人,会对平淡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那一举手一投足,那一颦一笑,都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