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秦童谣因风水一语成谶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只存在了15年?“六王毕,四海一”的强秦帝国,竟“二世而斩”?

 秦始皇嬴政

秦朝速亡之风水根源在哪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关于秦朝灭亡,民间有一童谣:“亡秦者,胡也。”

童谣成谶,秦始皇做梦也没有想到,此“胡”原来非彼“胡”。亡秦者,不是“胡人”,而是自己的儿子胡亥。

胡亥断送了大秦,令万世永续帝位的始皇梦想瞬间成空。

昏聩的秦二世

暴政致秦朝二世灭亡,历史学家一句话便能回答清楚。

问题在于,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导致秦王朝成功与毁灭同样壮烈的风水原因是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弄清的重大问题。正是由于秦人风水过于复杂,两千多年来,风水前辈或语焉不详,或干脆避而不谈。研究中国风水,秦朝一统天下,二世而亡相对应的内容与玄机,不容回避。

大秦帝国缘何走向灭亡,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精到的分析:“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此可谓一语中的。

(唐)杜牧《阿房宫赋》

自掘坟墓,是杜牧给出的秦亡原因;从风水上探究,此亦不谋而同。

秦公四大陵园,血脉相连,数百年延续。寻找秦朝败亡原因,当从其中入手。

大堡子山佳绝的风水,对缔造秦人600年强盛功不可没。雍城陵园也气象不凡,贵耀至极,有的只是美中不足。

风水上出了重大纰漏的,惟有芷阳陵园或临潼陵园了。

秦东陵:芷阳陵园

同处骊山,相隔仅8公里的芷阳、临潼陵园,会有什么问题呢?

芷阳陵园,位在西安临潼区的骊山西南山坡上。因居秦都咸阳以东,故又称秦东陵。

芷阳陵园(秦东陵)

史书记载,芷阳陵园葬有:

宣太后 秦始皇高祖母

昭襄王秦始皇曾祖父

孝文王秦始皇祖父

庄襄王秦始皇父亲

悼太子秦昭襄王太子

帝太后秦始皇母亲

大约在秦始皇嬴政八、九岁时,其曾祖父、祖父相继去世并安葬于芷阳陵园。较之西垂陵园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虽墓葬级别要高,目前已知有“亚”字形帝王大墓3座,但建造时间短,规模要小。

从先、后天风水作用看,芷阳陵园与秦始皇本人关系不大,但与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出生,时距秦始皇曾祖父、祖父下葬十一、二年)联系紧密。

(一)来龙去脉

桐源居士:判明芷阳陵园风水,首先应弄清其来龙去脉。

芷阳陵园位在骊山,骊山是芷阳陵园的父母山。

关于骊山,(清)乾隆《临潼县志》感叹道:“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纪其出治,周、秦、汉、唐以来代多游幸……”故称之为“第一邑之胜观”。

太华、终南、太白、龙门,均为秦岭名山,将骊山与之并列,足见古人对其评价之高。

《民国临潼县志》对于骊山有一段补述,值得留意。

图为《民国临潼县志》关于骊山的记载。

骊山东西绵延10余公里,最高峰九龙顶,海拔 1301.9米。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故名骊山。

从风水上看,骊山确实是一条祥瑞聚钟的龙脉。

骊山龙脉来自哪里,或者说,与哪座山相关呢?

说“骊山为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没有错,但风水分析不能这么笼统。县志提到的太华、终南、太白、龙门诸山,虽与骊山相近,但却不是骊山的祖山。骊山祖山,大有来头。

东距骊山50余公里的草链岭,是骊山的祖山。

草链岭,海拔2646米,秦岭中段北部主峰之一,位于洛南与华县交界处。因其岭上数峰相连,犹如链条,加之布满高山草甸,宛如一条青草编织的链带摆放在秦岭之上而得名。山体西高东低,呈东北——西南向。

因东北端为海拔2154.9米的华山,在西岳盛名之下,草链岭又被称为华山山脉主峰。

骊山秦陵卫星摄像图

陕西境内秦岭呈蜂腰状分布,草链岭是继秦岭中段北部主峰终南山之后,突然壮大起来的起始部分,是向东北接续延展的东秦岭的重要关节点。

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渭河南部的秦岭中段,至此完成了一次向东北方向的翘转扩张,并由此延伸,最后形成潼关等重要关口。

居中的草链岭,就是秦岭北部由中段向东段转折的主要枢纽。

草链岭屹立于华洛之界,在20公里正面上先朝西北,面向渭南、逆向渭河的关中平原呈现一个“U”型抱裹,再向东北、西南两端扩展。东北绵延30余公里尽为华山,再东北,隔渭河、黄河为中条山巨峰宝玉台、海拔1994米的中条山主峰雪花山,相互对峙,强力锁夹渭河、黄河交汇的水口,使之成为中原的大水口。

草链岭一景

水口的不凡,使上游的长安成为华夏大结作之地,缔造了中国最悠久古都的千年繁盛。

草链岭西南行,龙脉突然上折,奔西偏北方向而去。约20公里,在清峪口北过高山峡,强劲中透。南,王顺山在蓝田县东面崛起,作为终南山与草链岭过渡的连接和中继,转而西北向;北,靠山塬直达渭河南岸。

受到缠护照应的龙脉,过峡后向西北浩荡前行,20公里后,径直北上,到达骊山主峰九龙顶。

骊山是一条龙脉。其情意,在九龙顶之南10公里处,已经作出了选择。

骊山北上,得到了左右两翼的响应。左,王顺山向西北而上的山脉,与靠山塬连成一股山流,直指长安平原;右,祖山北展的山脉共同形成宽正面的庞大靠山塬,伫立于渭河南岸,任凭河水冲刷,就是岿然不动。

骊山东西虽无突兀险峰,但有强大靠山塬回环巩固,实属可贵。

(二)形势

受两大塬面影响,渭河顺势趋避北上,但又像是有无尽的眷恋而特意回头,曲流东南,到达骊山北面,再横绕10余公里,作了一个依依不舍的告别后,才折转东北蜿蜒而去,给骊山深深烙上一道腰带水的印记。

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的灞河,自东南流经骊山西面时,有韩峪沟水等溪流汇入,转而向北,在高陵县汇入渭河。

灞河一景

桐源居士认为:从风水的角度看,正是灞河的这一弯转北上,给略显直硬的骊山西部余脉带来了不大不小的机会。

灞河作为绕长安的八水之一,其作用与骊山西面之脉以及与河流之间形成的塬面护靠性质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关中平原的核心咸阳塬也需要来自东面骊山的必要关照。

大的形势如此,决定了骊山西面为辅、为次,不是真正的龙脉正结。

不是真龙大结,不等于无地可结。而实际上,这一带山脉也确实生动强势,间有水聚,不乏结作迹象。

势如逐浪的骊山西脉

就势而言,骊山西部支脉,重峦叠嶂,自高而低,多路山岭接连而下,呈现出一种波涛般汹涌的不竭源潮,很有节奏和威仪。风水上,这样的龙脉属于“千乘之葬”格局。

骊山西脉之形,更是传神。西观骊山,顶似五台、三台、华盖,逐层而下。诸多山梁纷至沓来,既有逐浪之势,更似植物之枝叶,条条缕缕,状类植冠。

葬书曰:“形如植冠,永昌且欢。”

植冠,一种生气勃勃、花开富贵的吉贵之形。葬得其位,当分外吉祥。

形如植冠的山梁

秦始皇传国玉玺上由李斯亲手篆书的印文,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既寿永昌”,既为印文,也是风水欲达致的目标。

骊山西南,龙气旺盛,脉多直硬,求穴又当急中趋缓、直中就曲、刚中取柔,避免直来直去,毫无变化。葬得其法,自是吉穴。

(待续,本文选自桐源居士著作《千年堪舆——西垂未央》第三章“秦陵东向”。)

作者丨桐源居士

图片丨桐源文化原创、网络公开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