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上)——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

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这是我们都非常喜欢的一句座右铭。但想要做到,却是非常的不容易。

有人说:人生是一种信念,相信美好,自然能遇见美好。

也有人说:信念是生活的太阳,面对它时,酸楚的泪滴也会折射出绚丽的色彩。

作家杨朔在《木棉花》中写到:“‘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我的信念是象南国盛开着的木棉花一样的鲜明、美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人,都会有自己的信念。

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信念。

每个人的信念,也都大不相同。

1.什么是信念?

那么,什么是信念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信念——是一种具有深刻个性的自我感知、认识和思想体验。只有当一个人为了使世界变得比现在更美好而付出自己的劳动和自身的紧张努力时,才能确立起自己的信念。”

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复杂表现之一。它是世界观与道德的有机结合。信念不仅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概念和道德观概念的真理性的认识,而且他自己准备按照这种准则和概念去行动。当一个人的行动受世界观驱使,这些概念的真理性不仅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且还成为他的主观意识及其对真理的态度时,就形成了信念。”

百度百科认为,信念就是坚信不移的想法,就是对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作家冰心在小说《空巢》中这样说:“但我还是活下来了,我始终没有失去信念。”现代诗人王家新在诗歌《在山的那边》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由此可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本质上,信念表达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守,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气。信念,往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功,同时也会带给我们希望、健康、友谊和生命。

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人类才有信念,动物是没有信念的。信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稳定性,信念形成后往往不会轻易改变,即使以后在认知层面上对信念产生动摇或疑虑,但情感上强烈的认同也会支持既定的信念。二是多样性,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人生阶段,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和个人经历等变化,会形成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信念。

2. 信念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只有我们言与行保持一致性,只有我们对生活无限热爱,只有我们对生命无比敬畏,只有我们对健康无比尊重,我们才会逐步形成一种执着的信念。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我们要精心呵护孩子们最初的梦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认识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这仅仅是教育的开始。他说:“要进一步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还要有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尽量使孩子们从上学第一天起就培养个人的观点,并使这些观点变为神圣宝贵的东西,如同个人的荣誉那样宝贵。他说:“实践向我们证明,道德信念的坚实基础要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基……信念形成的过程,要求儿童先要能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先要能支配自己的愿望。”

在苏霍姆林斯基生活的那个特殊年代,是一个需要英雄的年代,因此培养孩子们的英勇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他认为,我们给学生介绍人类道德价值文选中有关那些为争取真理胜利、人民自由而奋斗的英勇高尚战士们的文章。英雄们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燃起强烈的愿望,他们立志要做这样勇敢的人。这种感受、这种情感,就是产生信念的萌芽。这种信念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期持续性地引导和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一贯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培养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而且还要求在集体中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并且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当一个人在劳动中受到了教育,当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的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别人身上确立起来,从而使这个人变为他所亲近喜欢的人时,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个过程。”

3. 信念的培养每时每天都在进行着

信念,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也无需支付昂贵的费用,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取的。然而,这种免费的东西恰恰又是无价的,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当我们打开所有成功人的“密码箱”,我们会惊人地发现,他们成功的最初其实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就是所有奇迹诞生的“源泉”。

我们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连装干粮和水的背包都不见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

“哦,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惊喜地喊道。

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空阔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一齐涌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海,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些许力量。

顶着炎炎烈日,他又继续艰难地跋涉。已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了,只是每一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点地往前挪。他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

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还宝贝似的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只要心头有一个未熄灭的坚定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握紧它,就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人生如沙漠,信念就是那只“苹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需要时间的积淀,信念每时每天都在形成中。他说:“只有当他把真理看得像母亲那样亲爱的时候,这真理才能成为他的信念。当一个人随时准备为真理的胜利而战斗的时候,才能判断出他的信念和信念的坚定性。不管教师是否提出了培养信念的目的……对学生的信念的培养,信念坚定性的形成和思想教育,这些是每时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信念的形成是不分具体时间和地点的,是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的。他说:“我们时刻不应忘记:信念是随时随地都在形成着的。儿童在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中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有时可能比在学校里待几个小时所受的影响还要鲜明强烈得多。”(待 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