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第一台收音机

哥哥的第一台收音机

作者 孙玉德

我的哥哥孙博义,1936年从山西汾阳铭义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他有个业余爱好,就是自己组装收音机。

哥哥在齐鲁大学读一年级时,组装了他的第一台收音机。这是一台电子管收音机,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安了两个电子管,还安了几个线圈(线圈都是他自己缠的)。看起来很简单,但收听效果很不错。这是我见到的第一台收音机,也可能是汾阳的第一台收音机。

1937年暑假,哥哥从济南乘火车回汾阳,刚过北平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据说,火车上的乘客听到这一消息,按捺不住“九一八”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怒火,高呼口号,高唱抗日歌曲,群情激愤。警察前来制止,还差点发生冲突。

哥哥到达汾阳时,汾阳民众也同样被日本再度出兵侵略的行为所激怒,他们急切地想了解战事的发展情况。但当时汾阳当地没有报纸,太原、北平等外地报纸,要等两三天后才能送到汾阳读者手中,真要把人急死!恰恰就在这时,哥哥带着他自制的收音机回到汾阳。当时,我们家住在汾阳妇人学校,进大门右边的房子,一间客厅,一间卧室。哥哥到家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赶忙把收音机安在客厅里,开始收听前线消息。

1930年代初,哥哥在山西汾阳铭义中学读书时的留影。

很快,孙博义有台收音机的消息在汾阳传开了。来我们家听战况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客厅里坐不下了,只好把收音机放在院子里听。每天傍晚,哥哥就要忙着把收音机在院子里安好,我们帮忙把桌凳抬到院子里。围着收音机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一片。一到播放新闻时,不需要维持秩序,人们立刻安静下来,院子里鸦雀无声,只听见播音员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听众的心情,随着战况的胜败跌宕起伏,被抗日官兵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豪情所激动,为平津相继失守而悲愤。

 1936至1937年期间,哥哥在济南齐鲁大学读书。

据铭义同学邓全海的回忆,当年他每晚都要到我们家听新闻,边听边记,第二天一早写成大字报贴在东大街广智院门口。不一会儿,看大字报的人就围满了,有人又把它抄下来拿回去宣传。有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丰台打胜仗的消息,邓全海把它写成“号外”贴了出去,乡亲们欢欣鼓舞。六七十岁的任六先生竟跪在地上抄写“号外”。对门翰墨斋书店的职工看见深受感动,主动免费印了一百多份“号外”到处散发。那天汾阳像过节一样,挂国旗、鸣鞭炮,热烈庆祝胜利。

抗战时期,哥哥(后排右二)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读书

 1947年,哥哥嫂嫂和他们的大儿子正阳,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的合影。

从1937年酷热的夏天开始,经过萧瑟的秋天,直到寒冷的冬天,哥哥这台收音机的电波,每天都带着前线的消息,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传遍了当时的汾阳。

但战争的形势并不乐观。平津沦陷后,日本鬼子为了掠夺山西的煤矿资源,兵分两路向山西进扑,情况一天比一天紧张。10月,平型关、娘子关相继失守,太原吃紧,汾阳已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每晚来听新闻的人,心情越来越沉重。是留在汾阳,还是离开汾阳?成为困扰汾阳人的一道难解的题。

哥哥的态度十分坚决:誓死不做亡国奴。11月初,他骑了一辆旧自行车,带着他的收音机,翻山涉水,骑了一千余里。从风陵渡坐木船渡黄河到了西安,又从西安乘汽车翻越秦岭到了成都。到成都后,他举目无亲,为了能早日工作,解决家庭经济困难,他放弃了从小立志要学的医学,转入华西大学读药学系。但他的业余爱好并没有变,继续装配他的第二台、第三台收音机……

抗日战争胜利时,哥哥不仅有收音机,还有发射机,并且参加了全国性的群众业余无线电台活动。

现在看来,哥哥应该把他装配的第一台收音机保存下来留作纪念,因为它曾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出过一份力。而凡为抗日战争出过力的人和物,我们都不应该忘记。

【完】

作者简介


孙玉德,女,  1928年生,1950年华西协合大学社会系毕业后到成都市妇联工作 ,  1952年到四川省妇联工作 。  1957年至凉山劳动21年。1984年离休,居住四川成都。

联系我们:yydhx@qq.com

文字编辑|惊鸿

预览审阅|琉璃

责任编辑|素心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