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会走路后反而总要“抱抱”?背后原因惹人心疼

 文丨 优宝
总以为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了,以后再也不用喂了;孩子学会自己玩耍了,以后再也不用陪玩了;孩子学会走路了,以后出门终于不用那么累了。
可谁知,娃总是还没走几步就扭回头,一脸天真灿烂的微笑:
“妈妈,抱~”
不少老母亲表示,娃啊,你可快点长大吧,你快要把妈累死啦。
 
求抱抱不止是在求关注
有人说,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的确,当孩子发脾气、哭闹、求抱抱的时候,都是孩子对我们发出 “求关注”的信号。
大人总是比孩子更懂得享受快乐,尤其像带孩子逛街、逛商场的时候,看着形形色色的店铺孩子心中只有好奇,但父母心中却充满了买买买的兴奋。
很快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很快乐,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快乐,而且他们也因此不怎么搭理自己了,于是孩子就开始各种“作妖”让父母注意自己。
当看到身边出现其他孩子时,还会故意争宠,这种行为在二胎家中更为常见,而求关注的背后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弟弟妹妹出生后,不少妈妈发现大的那一个反而更加麻烦。
该刷牙的时候,她不刷牙;该吃饭的时候,也哼哼唧唧地不吃饭甚至会摔东西。
优家的老师们就曾见到过不少这样的家庭,妈妈起初还以为是姐姐没有适应弟弟的到来,所以才会故意捣乱博取父母关注。
于是专门请了位育儿嫂去照顾小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大人则一起照顾大的。
可后来却发展到,只要妈妈亲自去喂弟弟,姐姐就开始嚎啕大哭......都这么关注她了还不行吗?
对此吴臻老师给出了答案,她建议妈妈选择在照顾弟弟时也将姐姐紧紧搂在怀里,就像搂一个婴儿一样。
原来在姐姐心里,看到妈妈抱弟弟的样子,会让她感觉妈妈更爱弟弟而不要自己。
当孩子们感到有压力或焦虑时,就会放弃自己已经习得的技能,转而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对。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退行”,孩子只是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
“求抱抱”,只是想要重新体验依偎在妈妈怀里的感觉,最清晰地聆听妈妈的心跳,获得小时候那种来自妈妈的安抚和爱意。
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妈妈的抱抱更有治愈的力量与温暖。
3招引导孩子自己走路
可话又说回来,20多斤的孩子经常抱在怀里,无疑会让人非常的疲惫,此时不妨先试着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说服孩子自己走一会。
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呢,我们还能怎么办?

1、事先提醒,说清道理
带孩子出门前和他约法三章:待会儿我们出去玩,妈妈总抱着你会很累,如果你愿意自己走,我们就去远一点的公园玩;如果你不愿意自己走,咱们就在附近玩。
等孩子做出决定再出门。
2、分解目标,减小难度
突然让孩子一下走太远确实强娃所难,我们可以跟他说,走到前面那棵树下,妈妈就抱你一会儿,像这样一路上多设定几个小目标,让孩子慢慢适应自己走路的感觉。
3、变成游戏,走的有趣
单纯的走路很没意思,妈妈可以把走路变成好玩的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来学小鸭子摇摇摆摆向前走,像蝴蝶一样舞动翅膀往前飞……诸如此类的方式。
但一些客观事实我们也无法忽视,孩子用小短腿撑着20多斤的身体非常容易累,尤其在1-2岁,孩子处于行走敏感期,这时候对学走路这件事还在兴头上。
即使走着走着摔倒了,也还是会自己站起来继续走,可是当这个时期过去,孩子彻底学会了走路,那么走路也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因此该抱的时候还是要抱,更不要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你自己不会走路吗?你要累死妈妈吗?你看看人家那个孩子都是自己走路……”
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我们还能抱着孩子的时间也就这几年了。
我们还能抱孩子多久?
孩子依恋妈妈是本能,而当孩子长大后,你想抱也不一定有机会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孩子要学会独立,我们要学会放手,不能溺爱。
但事实上,拥抱不等于溺爱,别着急把需要温暖的孩子推开。
在综艺《向往的生活》里,黄磊就曾说起这样一件小事。
有一天晚上,多多和妈妈睡一张床上,他本来想把多多叫起来回自己小房间,但后来想,还是把多多抱回去吧。
但在抱多多的时候,他突然觉得抱起来容易,放下却不再容易,女儿已经长大到不再是以前那个可以轻易摆布的小身板了。
黄磊在节目里深深感慨:“抱女儿这事儿,就算结束了。”
时光飞逝,之前还是臂弯里的小宝宝,转眼就长大了。
若不能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么只能在孩子远走时,看着他的背影感叹一声,孩儿大不由娘啊。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在陪伴孩子的话题中谈到,父母对孩子最好的陪伴应该是这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眼里只有你,放下手机放下工作;
此时此刻我只想做你的玩伴,不想教育你;
此时此刻我只想欣赏你、鼓励你;
此时此刻我想抱抱你、亲亲你。
孩子在不断的成长,过了这个时期,他就再也没有这个时期的习性和需要了。
而我们,总是在孩子断奶后开始怀念起给他喂奶的时光,在孩子完全自己吃饭后怀念给他喂饭的日子。
也许那时候我们还觉得很累、很辛苦、很厌倦,希望孩子快点长大。
但是当看到他常常吃手的照片时又觉得好可爱,可那时也许正因为需要不停的给他洗手而深感烦恼。
在他褪去童声后,开始特别怀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在他上了寄宿制学校后,又特别怀念他粘在身边的日子。
可以前我们却总在想,孩子什么时不用我管就好了……
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时光,毕竟那些日子,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