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错金浙甬六合剣
战国越王今所见出土者,越王之“越”均作“戉”字,此剣剣格一面写明为戉王州句,另一面剣格有两面镜相镶绿松的四个铭文(见下图)。
有二字言浙江及甬(今之宁波地区)。从剣格镶绿松石文字见(下图),读作“浙甬(自宀)鹼”。通常今人写“剣”字皆从“刀”在右旁者,即为漢儒所书。但古剣铭文俱作此种不从右旁之“刀”也,也有一种书作“鐱”字者。故十松翻作“鹼”,唯“㔽”旁宜在下部。另见下图释文,
浙江之“浙”字原即象形江流之曲折蜿蜒,故浙江亦名“之江”或“曲江”。而“甬”字本与甬江特殊水路舆图有关,水路丩合即为“甬”字上部从“々”也。浙江中心部位即今良渚一带,而越王勾践据此地理形胜,即成吞吴兴霸之气象。州句为勾践曾孙。
▌
1965年底,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挖掘时,一名开采队员触碰到一金属器身,顿时手指被划破,血流不止。小心将其挖出后,一把完好的剑从地底浮现。
此剑(见上图)身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今人翻作:“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埋藏两千多年的宝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纹饰清晰精美。
此越王勾践剑,撇开“勾践”二字解读不谈,所谓今人所翻“自作用剣”,“自”字也是“自”“宀”合文,言自宗所在处。“作用”二字犹应为“浙甬”。而“剣”字作“鐱”,从“金”字左旁也。
◇
▲十松山房藏越王六合剣 长:57cm
著名的越王如龍泉剣、步光剣等名剣基本上都是按照剣身特殊的纹样或工艺而得名的。如果根据剑身纹样,此剣身满布菱形◇几何纹样(见下图),或许应该名之为“方勝剣”。
◇在古典图案中一般称之为方勝,其实即商代青铜彝器中的主题纹样,与黄帝祖庙介根古国有关。但此◇在剑身纹样中两边还多出两小◇,其实是一大二小三个◇相合。一个◇为一︿和一﹀上下成一合,故本为三合。但因此图案为双线内外相套,成六合之象,故应名之为“六合剣”。
六合剣和青萍剣、龍泉剣皆古之名剑,但何以名之为“六合剣”者,今此豁然开朗矣。六合具体如何相合,另见下图,
注:红、黄二种颜色各表上下之合。红色为中间之上下相合,黄色为左右上下之相合,一︿﹀为一个,共此六合。
这种古代错金银主题图案不断重复满布器身者,在后世漢唐图案纹样中亦得到了继承,但总的来说战国此种图案组织法之精美绝伦后世即难望其项背。
此种满布错金银图案源于神農連山氏。連山之“連”即在纹样法重取连续不断者,今见甘肃马家窑彩陶等都是这种神農連山氏图案法(见下图),在古代主要是族姓一类至重要者文之于器身。
战国错金银青铜剑此类图案则是采取二维连续拓展样式(见下图),其实即神農連山氏文变化所出者也。
▌
此剣为两湖一带水坑出土者,原来的握裹丝缑俱在,木剑鞘已风化干缩,经封装后依旧保存着。
解放后因各种原因,有土建筑路或挖塘等,当然也有盗墓者出土了许多此类战国古剑,散落民间后不少被走私出海外,前些年又通过所谓的回流被国内公私博物馆花巨资再购回。其实出土文物应该要有正常的流通环节,以其已进入流通环节,应允许各单位收藏,以防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大打击盗墓等犯罪行为。笔者以为只要抓住盗墓现行这一环节就足够了。
有些问题也许是和文物法有关的,但中国的法制建设基础不佳,主要指法理上的不扎实,立法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文物法讲到出土文物中这一条“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一者具体哪些属于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二者真正的收藏家收藏这类古代文物都是出于爱护国家文物,保护文物为目的,并不是要从中牟利者,或以牟利为目的。这应该区分和解释清楚。如果肆说出土文物都是属于国家的,私人不可以收藏,那其实就把这个国家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普通百姓人民做了不合情理的割裂。
庚子闰四月初四
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