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乡音】万良:黄梅家乡鱼面的味道
尊敬的编辑:
最近看到“黄梅曹锦军围炉”的公众平台在交流黄梅文化,以及我们中学同学群里讨论一些黄梅美食。我将最近的讨论写出来希望能在“黄梅曹锦军围炉”平台上发表,这篇稿子属于原创,希望能借助贵平台传播黄梅的美食文化和体会海内外的黄梅人的一点感受。
致敬
万良
中学同学的微信群里,每到过节时讨论最多的就是黄梅的美食,黄梅的特产很多,有些很有意思。今年的讨论来得早,由加拿大的昭伢起头,他在超市买到苕粉,准备做家乡黄梅的鱼面,咨询一位家里刚做过鱼面的女同学何同学如何做鱼面,何同学的父亲听说是加拿大的昭伢要,连夜赶写地道黄梅鱼面的做法和注意事项,满满的两页鱼面制作指导贴上来了。
在群里,昭伢边做边传制作的图片,还不停地问遇到的各种书呆子问题,各地的同学们纷纷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点评,最后由于没法擀成皮,一擀就散,只好将就做成棒棒,许多同学笑称“蛋蛋”面。有同学分析是苕粉不行,黄梅的苕粉才是制作鱼面的最佳食材,他却只能买到台湾产的苕粉;有的认为是鱼不行,他的是冰冻的鱼肉;还有人认为是他揉的不到位等等。他勉强蒸后切成片,烘干。他也不好意思上传这个照片,据他描述象土豆片,炖了牛肉还蛮有嚼劲的。看来光吃鱼面,不知道鱼怎么游的很难做出鱼面来。
离开家乡黄梅一晃快三十年了,往年的美食讨论我的感觉似乎比较淡,今年大家聊到黄梅的鱼面,真正地把我的味觉带回了家乡。每当过年母亲都会亲自用自家的出产苕粉做一些鱼面,排骨炖鱼面是我的最爱。以前每次回家时候,母亲都会提前多做一些鱼面,在我返回时给捎带一些;每次都舍不得多吃,只是做配菜加一点点。随着母亲的年事已高,也不能老是麻烦她去做这些东西了,总是强忍着说都有得吃的不用带这些了。在国内时,每次在超市看到鱼面也买一点,但是味道总是无法和家乡的比。在国外时,只是在冰柜里看到福建产的鳗鱼面,它的味道更不是家乡黄梅鱼面的味道。其实,这种从小建立起来的黄梅鱼面味道的记忆,走的再远,也没法忘记。
黄梅鱼面原名捶鱼面,作为一种地方特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朝时开始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鱼面的制作非常讲究,需选用上好的鱼肉和有特色的黄梅白心苕的苕粉,按照一定的配比,经过揉、擀、蒸、切、晒等工序精制而成。煮熟后形似面条,看不见鱼,但吃起来却是鱼的味道,爽滑不腻、柔韧适中,久煮不糊。可单炖,加肉同炖,亦可陪辅各种素菜,使主菜更为增色,吃起来味道更加鲜美。
面对大家对黄梅鱼面热烈的讨论,上网搜也没有看到卖家,国内淘没法弄。刚好最近放假四天,也忍不住去超市买了一些苕粉和鱼肉,买不到大陆产的苕粉,也只好买台湾产的苕粉了;鱼肉到时买的淡水鱼,不过也是冰冻的。仔细阅读何同学父亲给的鱼面指导和体会昭伢制作的失败经历,大胆地试着做一次鱼面。揉鱼面不容易,一会儿稀了要加多一点苕粉;干了只好再弄些鱼肉。总算是能够揉拢,看来比昭伢幸运。擀皮时没有破裂还算可以,卷起来也比较顺利,蒸熟后切起来还蛮有弹性的,晶莹透亮,似乎有一点黄梅家乡鱼面的样子,连忙将照片传给昭伢,希望这个馋苕再次尝试能成功。
看看我们的鱼面蒸出锅的样子(如下图,图一的是我做的,图二的是昭伢的):
摊凉后切丝,摆在盘子里近乎记忆里母亲做的鱼面的样子。据说晾干后,可以室温保存很久。
看来2019年嘴馋的时候可以用貌似家乡的鱼面来解馋;思乡的时候,可以用貌似家乡鱼面的味道解一点乡愁。家乡黄梅鱼面的味道,悠远绵长。
万良 12-22-2018 于美国东部 马里兰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