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勤不能补拙?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勤能补拙”是一个认知范围非常广泛的成语,也容易顾名思义,同时还代表着实用性非常高的道理。勤能补拙强调的是习惯和坚持的重要性,类似理论有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勤奋确实也是传统美德,有明显的作用,用时间来弥补天赋上的相对弱项,具备一定效果。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什么叫有准备,除了底蕴就是灵感,这些如果不是老天爷赏饭吃,就要靠后期日积月累储备大量模板,像高考前的题海战术一样,等到知识可视化。
在社会这样的复杂环境下,笨拙的底线非常高,而且对应不同的标准。有些人的“笨拙”是资产不到位,有些人的“笨拙”则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经常吃瘪,等等。笨拙标准不统一,但结果是非常接近的,不太合理地套用李白的一句诗可以形容:使我不得开心颜。
笨拙会导致个体失去积极性,哪怕是自己长期推崇的选择。毕竟热爱的本质就是收获积极回馈,哪怕是单方面的,所以偏主观。就像有个爱情笑话叫“我喜欢你和你无关”,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但在现实中大部分事情上,是没有这个反应的。比如人生最艰难的使命之一:梦想。特别难操作,太多的笨拙,哪怕仅限跟自己最底限的预期对比都相形见绌。所以,笨拙太开放的话,只能靠勤奋来缓冲,这就是勤能补拙的使用说明。
然而,勤能补拙,勤也未必能补拙。前面提到,一万个小时定律,这玩意显然跟眼保健操一样,都是心理机制而已。有句老话差不多是这样的:如果辛苦就能发财,古代农民早就人均沈万三了。靠时间来解决问题通常都特别廉价,哪怕其中有比较讲究技术含量的方式,在没有起效果前一律被视为无效作为,相当于白费劲。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勤就不能补拙。
如果勤不能补拙,该怎么办呢?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因为“笨拙”是相对而言,甚至没有终结。因为每个人都有碰到短期内甚至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会显得自己承受不住。在问题带着更伟大的趋势出现时,过程、转折和突破口就注定不会太简单。这个时候,简单的勤奋不足以提供便捷,最大的效果可能是确保坚持,培养强迫症以等待灵感体系的生成,从而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勤奋在这个设定下不能弥补笨拙造成的压抑,反而因为最低动力来源的勤奋在做无用功,伤害个体的心理建设,以及损失绝对不可逆还有流逝过程中必然产生额外副作用的时间。当绑定成功的渠道被判失败后,个体确实特别憋屈。另外就是怎样兑现资本和释放潜能的问题,最廉价的方式被扼杀以后,看起来就没有什么好出路了。
如果只有勤奋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勤奋能解决一部分笨拙,那继续勤奋是唯一的选择,同时在执行勤奋过程中,尝试加入变量来解决思维闭塞的危机。命运稳定性太差的人生,只能靠坚持来捕捉任何有效灵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自己的成功,但尝试成功是所有人都能激活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