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厚重的文史资料

一部厚重的文史资料

—— 读《冯济川文集》

前不久,我回故乡孝义与一些文坛故友聚会时,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志东先生送我一套《冯济川文集》。这套书由孝义市政协组织,由5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成立了专门的“冯济川文集编委会”,由两任市政协主席李安和王士礼先生任主编,由政协其他领导侯长青、王志东先生为执行主编,由学识深厚的武国屏、田生富和李莉任点校,历经多年,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一套六集,三百多万字。手捧着这套厚重的文史资料,我心里不由惊诧:这位冯济川先生是何许人也,值得市政协如此不惜人力、财力和时间去编撰这套皇皇巨著呢?

回家后,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我洗干净手,在台灯温柔的光下,小心翼翼地先打开了这套书的第一册。首发映入眼帘的是冯济川先生的一张老年像。先生戴清末时期普通的瓜顶帽,穿着整齐得体的中式褂子,就连最上一个靠领间的手缝搭扣也扣得紧紧的,可见先生是一位爱干净整洁之人。先生两眼是单眼皮,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有神,似乎在看我,或许正洞穿世事、洞穿历史。照像下附着先生的简介。文字不多,照录如下:

“冯济川(1859-1928),字秋航,孝义石像村人,自号石像山人。其幼年聪明好学,七岁入私塾,九岁学孟子。后追随名师李菊圃寒窗苦读十几载,奋发成才。1894年甲午科考中举,1904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提倡兴学育人,曾出任中央教育会议员,为清末民初山西杰出的教育家、藏书家,保晋矿运动杰出领导者之一。”

书再往后翻,有《孝义市地方志通讯》上摘录的石像山人年谱原稿。其中有石像山人年谱自序,云:“有清三百年,孝邑无真读书人,有之自石像山人始”、“惜今汾孝无从事孔子之道者,若有则可证山人之言不谬矣。”

看了上面一些资料,不禁让人产生了一些疑惑:难道自清三百年来,冯济川先生真是孝义地区的第一位真正大儒学家吗?

带着这一问题,我紧接着翻看了本书接下来的两篇序。

其一是孝义前任政协主席李安先生作的。他在文中简要介绍了冯先生的主要事迹后,对先生作出了比我予想要高的多的评价。文中说:“千年古邑孝义,山川俊秀,人杰地灵,有汉以来,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但论学贯中西,其思想影响近现代孝义乃至山西翘楚者,非冯公济川莫属。”

其二是现任孝义政协主席的王士礼先生作的。他在序中道,“冯济川先生是民国初年山西教育发展中上做出巨大页献的杰出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山西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看了上面两任孝义政协主席对冯先生如此高度的评价,不仅消除了我原先的疑惑,而且使我对冯先生的敬仰之心由然而生。那么,在这套书中是如何具体记录和体现这一评价的呢?

全书共分六集,包括冯氏年谱、冯济川日记、文论选粹、著述撷英、墨宝精华以及名家评论等。其中,以自著的七卷《石像山人年谱》,因其祥尽地记录了冯先生自已从一岁到六十八岁中间的事记。因而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是了解冯先生生平事迹的第一手资料。下面我从几十万字的资料中摘其几段:

六年丁卯(1867)九歲

讀孟子。先考自省歸,随讀随講,颇能领略。

二十年甲午(1894)三十六歲

秋試中式。本科連恩共(百)二十九名,余名列七十一,郭景象第七名。吾邑又疊雙矣……吾鄉自開科以来未有甲乙科。前此吕居堡張峨儒副榜,及吾而二,正榜则吾為破天荒矣。

三十年甲辰(1904)日本明治三十六年,四十六歲

秋七月五日,偕王友琴同大學堂學生二十八人,武備學生二十人,游學日本。

三十二年丙午(1906)四十八歲

春正月創辦全晉公立中學堂。仍充師範歷史教習。

夏四月六日,余仍回汾提倡西河中學堂。

三十三年丁未(1907)四十九歲

是年春以五萬金接辦同濟公司,以為保晉公司之起點。

三十四年戊申(1908)五十歲

秋七月進省。渠總理再三約往平定。乃于二十六日至平,次日履勘各窑口,計五十餘處。擇要留二十處,餘皆停工。

三年辛亥(1911)五十三歲

五月中,奉學部来文,調余為中央教育會議員。

民國元年壬子(1912)五十四歲

春三月應太守陳公聘,為汾寧中學校校長。

二年癸丑(1913)五十五歲

四月杪北京孔教會成立,京中有人舉余為議員,并約余提倡汾孝分會。姑允之。

七年戊午(1918)六十歲

年事周甲,尚復何望?然對於國家,心總不死。

是年重編山西風土志,批點莊子、列子、管子、吕氏春秋諸書。

十一年壬戌(1922)六十四歲

是年,重定經濟學、圖盡學、音樂大意,批点今文尚書、爾雅、左傳、國語、周易、逸周書,重纂孝義縣志。

十四年乙丑(1925)六十七歲

夏四月,草破天荒。破天荒者,余之年谱也。

除过上述冯先生自著的年谱外,他在生前六十四岁自撰的墓志铭也很值一读。现摘其一节如下:

维曾與祖,世德清芬。我考孝仁,舆起斯文。嗟嗟小子,十五而孤。耳濡目染,罔非鄉愚。母曰男儿,志在四方,求師訪友,汾晉之陽。癸未之冬,我年廿五。太守朱公,澤之以古。經史文集,日手一编,如英如玉,左右後先。博浪沙椎,雖誤擊副。聖賢心傳,藉此口授。洪惟李師,克己力行。小學大學,言為心聲。我用自治,省察操存。學之十稔,乃得其門。年三十六,始登賢書。两上春官,依然棄子。是時海烽,日恶一日,東敗於倭,中傅拳術。戊戌政變,庚子師熸。我渡海國,歐美胥覘。兵戰啇戰,不如以學,海外歸來,有英是樂。自已迄酉,勉竭吾能,一齊眾楚,吾乃不勝。宣统紀元,五旬有奇。天子命我,作邑於歧。我來周京,革命紛起。辛亥孟冬,大清亡矣。中華民國,群起乘時。石像山叟,歸去来辭。歸來十年,夙夜不懈。繼往開來。精疲力憊。崴在壬戌,六十有四,自為之铭,自為之志。

我们从上述简要摘录的《石像山人年谱》和其《墓铭志》,就不难看出冯济川先生致力于学习、传承国学的不懈追求和一颗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幼年聪明好学,7岁入学,9岁学孟子,15岁以后就学于汾阳和省城书院,寒窗苦读,博学成才,夺得甲午年科考中孝义唯一的举人。他一生以兴学为已任,先后在太原、孝义和家乡兑镇创办学堂。曾担任过太原公立学堂的教务长、汾阳汾宁中学的校长。民国年间曾被委任为中央教育会议员,山西仅他一人。他被誉为“山西兴学之先声”。在他的推动下,孝义众多学生留日,仅兑镇就有11人之多。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誉满三晋,流芳千古。他反帝保矿,自办矿业,造福三晋。纵观先生一生,他的人品气节、学术水平、治学精神和爱国务实的经历都名垂青史。不仅是孝义地区清末以来的第一位儒学大家,而且在整个山西的那个历史年代也占有一席之地。《山西通志》中专门列了一篇《冯济川传略》,给予他极高评价。同时,《孝义县志》也祥实地纪录了他的生平事迹。

有鉴于此,孝义市政协不惜人力财力,收集、整理、校点、编辑并出版这部宏大的《冯济川文集》就在情理之中。他的出版是孝义乃至山西文史资料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文化和学术价值不可估量。而且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如何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砥砺前进,冯济川先生何尝不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最后应郑重说明的是,我在写此文当中,曾受益于两位德高望重长者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一位是冯济川先生三子冯鼒的孙女冯世兰。她对我说:“我对冯济川先祖非常敬仰,为有这么祟高品德的先人很自豪。他的思想境界已升华到拯救中国,而不是单纯的教育。例如办全晋公立中学是给全省各县做示范。建议各县的绅士出钱协助办学。从而从小学到大学,造就国民栋梁之材,为复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她还告诉我说,冯氏后辈们继承和发杨了先生的爱囯思想。积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并且出现了引以为傲的7位烈士与高级干部和3位中学校长,值得孝义人颂扬。

她最后建议我在浩翰的《冯济川文集》中,重点研究其中的年谱,从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各个时期的活动中,去挖掘冯济川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她的意见,我自然是十分尊重并佩服的。

另一位是80高龄的任励先生,曾任太原报社记者部主任、太原市政协常委、人大代表等。他老家是孝义,和冯济川先生的一位曾孙是同班同学。早些年间,他按冯济川先生的编年谱,编写了20集的《石像山人记》。其中部分章节刊登在《孝义风采》杂志中,意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关注冯济川先生的事迹。

当他得知我在写一篇有关冯先生的文章时,他让我附带向孝义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呼吁一下,建议组织一个强有力的写作班子,编部关于冯济川先生主题内容的电视剧或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戏剧,广为宣传家乡的一代鸿儒和兴学爱国的先驱者。

对上面两位长者的建议,我十分赞赏。我写此文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欣慰的是孝义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市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长王正树先生告诉笔者说:“冯济川先生是我在孝义先贤当中非常敬佩的人物之一。我已安排人撰写《冯济川传》一书,列入孝义文化丛书中出版。”我相信,随着这套丛书的出版和各级有关部门对冯济川先生事迹加大力度的宣传,对孝义乃至山西的国学文脉传承和惠及后人将是十分有益的。

2019.05.01

作者简介

师道强,笔名桥南,孝义市人。太阳诗词学院荣誉博士、桥南文化艺术社社长、孝义古城诗社顾问、汾河曲社顾问。著有长篇章回小说《白雪梦》,由《吕梁文学》和《孝义文艺》杂志连载。长篇小说《山水间》由《孝义风采》杂志和《今日头条》、《孝义名片》等媒体选载。另有诗词曲集《莺啼序》和散文、评论文集《君子兰》,内中作品散见于省、地、市三级报刊杂志。创作作品总字数约一百余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