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抗癌药

资料图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廉价原料药和仿制药的供应方,而如今正崛起为生物技术药物这类重要新药的主要生产国。根据美国相关部门的最新数据,在生物治疗临床试验的数量方面,中国目前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对于中国癌症患者来说,这也许是个最好的时代。

9月1日开始,我国多个省市开始执行新的医保政策。10多个被广泛使用的抗癌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这些药物覆盖了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淋巴瘤、骨髓瘤等。

之前被称为“经济毒性”的抗癌药,终于在近年来逐渐走下神坛。

从之前谈癌色变,因癌至贫,甚至要去国外代购抗癌药,到现在部分防癌药走进医保,创新药层出不穷,抗癌药在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烧钱”的救命药

格列卫、易瑞沙、索坦、多吉美……这一长串陌生的药名,对于需要以此维持生命的癌症患者来说,却是救命的名字。

这些药分别是针对白血病、肺癌、胃肠道间质瘤、肾癌等恶性肿瘤的靶向制剂,也叫特效药,通常是跨国药企研发的专利药。

这些特效药在中国大陆的售价,一般很高。

以格列卫为例,韩国售价约合人民币3000元/瓶,中国香港售价约合人民币17000元至19000元/瓶,美国售价约合人民币19000元/瓶,而中国大陆的售价则高达25800元/瓶。一瓶大概服用一个月。

河南省的杨萍(化名)7年前被诊断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医生告诉她,对于这种致命的疾病,一种叫格列卫的抗癌药能将其转为可治疗的疾病。

有数据显示,格列卫帮助83%的患者活了10年或更长时间,但也伴随着副作用发生,包括特征性皮疹、恶心和疲劳。

不过,虽然医保可以报销前期的部分手术治疗费用,但服用格列卫需要完全自掏腰包。

而正常服用格列卫,每月花费高达2.35万元到2.5万元,尽管如此,杨萍和家人开始“砸锅卖铁”,从2011年年底开始服用这种“烧钱”的救命药。

主治医生告诉杨萍,格列卫还有一个特点,它必须维持一定的血液浓度才能持续有效,需要患者长期服用,一旦患者减量或者停药,就非常容易耐药,等到再恢复用药,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即使加量也不一定行,患者直接面临致命的危险。

因此,为了长期存活,杨萍必须一直坚持用药,但是昂贵的费用已经让家中一贫如洗,“为了吃药,家里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了。”杨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2015年以前,由于这些售价昂贵的特效药绝大多数未被纳入基本医保范围,因此,中国的白血病、肿瘤患者群体,若无其他有效疗法和低价药物,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倾家荡产自掏腰包,以极其高昂的代价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后来,有人发现了售价相对低廉的印度仿制药,尽管购买渠道不畅,但高差价的诱惑下,很多人为此铤而走险。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因为代购仿制药,陆勇被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事件发生之后,近千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

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人民检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诉。检察院认为,陆勇违反了金融管理法规,但其目的和用途完全是白血病患者支付自服药品而购买抗癌药品款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不认为是犯罪。今年2月26日,检察院决定对陆勇不起诉。

陆勇案件虽然已经过去,但背后折射的中国癌症患者的无奈却还在继续。

走下“神坛”

让杨萍欣喜的是,2013年4月开始,格列卫被纳入河南省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享受80%的报销;2015年1月起,国产格列卫也实现了新农合80%的门诊报销。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目前,广东、海南、福建、新疆、陕西、河南、江苏等多省已将格列卫纳入医保。

不仅仅是格列卫,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乙类范围的药品,大多都是患者热盼的肿瘤靶向药,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4%,最高降幅达70%。

以用于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靶向药物芙仕得为例。

因为效果不错,芙仕得在全世界非常畅销,很多激素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都在使用,每年销售额超过8亿美元。但在中国使用的人却很少,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太贵。

该药以前的年均费用约为14万元,在政府谈判后,年均药品费用降到约6万元。现在纳入国家医保后,患者年均自付费仅为1.2万元左右。

除了一些抗癌药进入医保,让癌症患者看到曙光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抗癌新药也层出不穷。

过去近30年,全球有200多个针对成人及儿童癌症的新疗法上市,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这背后对应的是全球肿瘤患病人数的不断激增。

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到2020年前,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而到2030年,全球20%的新发癌症患者在中国,24%的癌症死亡患者在中国。

全球肿瘤病人不断激增,促使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抗癌新药不断涌现。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抗肿瘤新增用药在全球在研药物治疗领域占比居于首位。

日前,在西班牙召开的2017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大会(ESMO)上有消息传出,有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完全碾压目前标准疗法。

打破国外垄断

在之前一直被国外垄断的抗癌药市场,近年来看到越来越多中国抗癌药的身影。

这一次已经是周茂今年的第三次回国了,在中国科学院毕业后,周茂跟随自己的导师去了美国实验室,回国是因为在美国和中国导师共同研制的某种针对晚期肝癌的靶向药,和中国一家三甲医院合作招募志愿者,年初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已经招募了6名志愿者。

让他欣喜的是,6名志愿者中,有3名志愿者的肿瘤已经消失,而他们的这种新药,也要进一步在中国市场亮相。

周茂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20年前,抗癌药以化疗药物为主,针对性较差、毒性较大;10年前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根据癌症基因开发出针对性更强、毒性较低的药物,应用于肿瘤病人身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化疗药出现。“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化疗药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良性细胞也被大量杀死,副作用极大。

目前的抗癌药更上一个台阶,迎来免疫靶向治疗时代。相比普通靶向治疗以外来物的姿态攻击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则强调通过调动机体内部被肿瘤抑制的免疫力,重新恢复识癌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周茂所说的靶向药,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抗癌药的一支新军。

今年4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廉价原料药和仿制药的供应方,而如今正崛起为生物技术药物这类重要新药的主要生产国。根据美国相关部门的最新数据,在生物治疗临床试验的数量方面,中国目前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两年前,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有了自己原创的抗癌新药,同时,对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这就是一个救命的药。

西达本胺在中国成功上市,打破了抗癌药物被外国药企一统天下的格局。

今年9月4日,一种由中科院研制的能精准杀死肿瘤细胞的抗癌新药卖出4.5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制药领域金额最大的院企合作项目,被媒体称为中国院企合作创新开发新药的里程碑。

不仅仅是这个项目,目前中国已有多家公司的治疗癌症的PDI单抗药物研究也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与我国在生物领域不断扶持的政策相关。”周茂说。

自2006年以来,国家在生物制药领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一些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一旦国产抗癌新药研发成功,那些动辄数十万元的进口抗癌药物,将被更为经济、更为有效的中国制造所代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