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使用法》到《太极拳体用全书》探寻杨氏太极拳演变秘密

作者:李通国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在国术大发展的年代里出版过两本太极拳重要著作《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使用法》中披露了杨家传承的一些不为大众熟知的重要功夫以及他们的一些关于技击的重要言论,而稍后几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则完全变成了一本面向大众的教科书。这显然是杨家太极拳逐渐适应大众需求转变自身形式的一个标志。

杨家太极拳的转变并非杨澄甫大师一蹴而就完成的。事实上,《太极拳使用法》中《杨家老谱三十二目》的一些章节,也透露出来杨家太极拳早期出现分野的信息,只是这些言论从来未有向大众公开过,不为人们所熟知罢了!

杨澄甫练功图

一《太极拳使用法》中的《杨家老谱三十二目》及实作经验总结篇

1931年由杨澄甫口述,他的弟子董英杰记录并编辑成《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由文光印务馆印刷,神州国光社发行。

《太极拳使用法》最大的亮点,首次向社会公开了杨家珍藏的秘传拳经。其中展示有《老谱三十二目》中“八门五步”“八门五步用功法”“粘黏连随”“顶匾丢抗”“对待无病”“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身形腰顶”“太极圈”“太极上下名天地”“八五十三势长拳解”“颠倒阴阳解”“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太极轻重浮沉解”“太极血气根本解”“太极尺寸分毫解”等共计十五篇;杨家拳术和兵器的实战训练程序及实战方法总结篇目有:《推手法图解》《太极拳用法秘诀》《审敌法》《单人用功法》《对敌图》及《太极枪》等。对了解杨家完整的技术体系有重要价值。

杨家拳谱早期来源于武禹襄。武禹襄将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结合自己多年的练拳经验加以解释后,赠送给杨家。那么,《太极拳使用法》中那一部分内容是武禹襄所赠予呢?

二 杨家拳谱来自于武禹襄赠予的内容

杨家拳谱来自于武禹襄赠予的内容:《十三势歌》《打手歌》;《王宗岳原序》即现在统称的《十三势行功心解》;《王宗岳原序解明》,是对王宗岳原文的解释;

《原文》最早出现在陈微明著作中《十三势行功心解》最后段落中,是武禹襄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练、用要点的解释,整篇文字出自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王宗岳太极论》;《王宗岳遗论解明》等计七篇。

《太极拳使用法》中出现的内容与武禹襄赠送的内容对照一下,不难发现,杨家拳谱继承了武禹襄的理论,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有自己习练及技击经验的总结,杨家在太极拳理论上也有重要贡献。我们最初印象中,杨家三代人都是不事文墨的职业武术家,可能我们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在许禹生的笔下,杨健侯大师不仅智慧而且还通晓古代“算学”,一定是在私塾中接受过传统教育,只是文献中从未有记录罢了。

杨健侯大师晚年照片

三 杨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出现文武太极之说。

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正是杨家三代人心血的结晶。

杨家太极拳在时代的大潮中逐渐出现了分野。从文献中分析一下。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成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成也。若唯独知体育而不知武事之成,或专武事不为体育二成也,即小成也。”[1]

“体育”在我国是一个外来词,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派出大批留学生东渡日本留学,他们把“体育”一词引进到了中国。1904年,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最先使用了“体育”一词。1907年清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后“体育”之说逐渐全面运用开来。

使用“体育”一词写作此篇的可能是杨健侯大师晚年的笔墨,他在1918年辞世。董英杰为杨澄甫整理《太极拳使用法》时,文笔颇为粗糙,完全不似这篇。

以杨健侯大师的教拳经历,大约从1870年代到1910年代,这个时期是杨家太极拳分成“文太极”和“武太极”的肇始。但是这里说的“文太极”还是“修于内”的功夫。

对练图

及至杨澄甫。

《太极拳使用法》可能是杨澄甫口述的作品:

《大小太极解》。此篇第一次出现在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中,此前其他太极拳著作均未有此篇幅。文中出现了“人身如机器,久不磨而生锈,生锈而气血滞,多生流弊。”又如“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2]等句。从用词语分析,是晚近创作,有可能是杨澄甫口述,由其门人笔录整理成篇,是杨澄甫对太极拳理论的贡献。

《太极分文武》:“太极能养身,不能打敌,文功也;能打人,不会养身,武功也。(软太极法,方是真太极用法。)能教人养身,又能对敌,修养使用兼全,为文武全太极。”[3]此篇是对《太极文武三成解》中太极拳文武的进一步解释。这里的“文太极”就成了“太极能养身,不能打敌,文功也”,太极拳文的一面是用来养生的。进入民国武术健身之说开始流行,1925年陈微明创办“致柔拳社”就打起了养生的招牌。1931年杨澄甫出版著作是顺理成章地把“文太极”解释成了养身的说法。

他还要自己后来的著作中彻底贯彻“文太极”理论。

四 走向“文太极”的《太极拳体用全书》

1934年,杨澄甫口述,他的弟子郑曼青主笔编辑《太极拳体用全书》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这本书一改之前之前的太极拳的武事面貌,全面提倡健身养性之说。

郑曼青为之作序中说:“世之欲摄生养性者,手各一编,了如指掌。”在《例言》中“盖三丰真人,创造柔拳,以资助道体之用。世之愿卫身养性,却病延年者,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致老幼病人,皆可学习。”[4]同时《太极拳体用全书》剔除了《太极拳使用法》中杨家老拳《三十二目》及杨家总结的对敌使用法等珍贵的实战文献。

由此可以推想,著者的目的是要这部书成为一本面向大众为习练对象,以“文”练为主导的太极拳教材。

结语

杨家从1840年代入居北京城,至第二代杨健侯大师提出“太极拳文武解”有了“文太极”和“武太极”的分类,但“文太极”还是为修身。1930年代杨家第三代杨澄甫大师把“文太极”解释为健身养性,并从大众推广的教材中彻底去除了武太极。杨家太极拳至此定型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杨氏太极拳样式。

从杨家太极拳演变的脉络中,我们是否看到中国武术一步一步走向健身的足迹呢?

注释

[1]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使用法[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364

[2]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使用法[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285

[3]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使用法[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390

[4]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体用全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13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