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拉蒂:E大调奏鸣曲,K.380(上)
前几天刚好和一位钢琴系的小师妹在聊这个曲子,干脆把聊天内容整理一下,弄成这篇文章。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当年出版时,作曲家自己就把它们叫做练习曲(Exercises),奏鸣曲只是后人加给它们的称呼。
如果对这些作品有兴趣,那以后再选一些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来写(别叫我写完,500多首,写不完…)。
不过关于斯卡拉蒂的生平,还有他的奏鸣曲特点之类的介绍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有机会专门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
现在,直接从作品开始讲吧。
演奏者:Dinu Lipati
这首《E大调奏鸣曲》(K.380)是斯卡拉蒂奏鸣曲里面比较出名的一首,可能是最出名的一首。
霍洛维茨晚年时,就经常用它来作为音乐会的开场小曲;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基础教程》第4册里,也选录了这首K.380。
作品实在是斯卡拉蒂最好的佳作之一:
从织体上来看,作品用键盘来模仿乐队的各种复合音色,想象力丰富;从音乐形象来说,那种舞蹈、舞会的细腻刻画,妙趣横生;从旋律上来说——它炒鸡好听!
曲子是斯卡拉蒂常用的古奏鸣曲式,E大调,速度术语的Andante commodo(舒适的行板)是作曲家本人的标注,作品分为两个段落:
第一部分:
呈示部(1-40)
主部(1-11)
连接(12-18)
副部(19-33)
结束(34-40)
第二部分:
展开部(41-56)
展开I(41-45)
展开II(46-52)
展开III(53-56)
再现部(57-曲终,省略主部)
副部(57-71)
结束(72-曲终)
这个曲子,我想从中间讲起,先看第19小节的副部主题:
有着很明显的舞蹈节奏。
那么,它是什么舞呢?
……
当然,不是鸟叔的骑马舞…
我们不妨先看看肖邦《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的中部,看左手的节奏型,是不是和斯卡拉蒂的一模一样?
再看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的小提琴作品《音乐会波兰舞曲》(Op.4),钢琴声部的节奏型:
现在我们应该看出来了,斯卡拉蒂的这段是什么舞曲了吧?
波兰舞曲,也叫波罗乃兹(Polonaise)。
当然,西班牙的阿拉贡舞曲(Aragonaise)也是相同的节奏型,不过这是另话,按表不提。
请记住这个“哒,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型,在这个作品里,它将贯穿全曲。
不过,你要是敢用19世纪波兰舞曲的节奏去弹18世纪斯卡拉蒂的作品…嘿嘿,准备迎接你专业老师的狂风骤雨吧!
我们不妨想象,斯卡拉蒂作品里要描写的,就是一个舞会的场景。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乐曲的开始:
两小节的主题先是在高音区呈现,接着重复一遍,然后低8度再呈现、再重复,一共4句。
4个小乐句当然不能呆板地弹成一模一样!
在音色上,这里先是模仿巴洛克的竖笛(Record),然后低8度模仿圆号,十分活泼!
高音区好像是从远处先发出呼唤,然后轻声回应;接着像电影镜头一拉,转到跟前,再次发出呼唤,再次轻声回应。
所以这里的力度不妨弹成mp-pp-mf-p,以体现出这种场景。
上图右手圈红的地方十分有意思,有种敲三角铁般的音色,也像那种宴会准备开始了,侍应在敲酒杯的声音。这里还有另一种弹法,两个4分音符都弹成波音,与左手一样。
接下来的旋律,技巧上是双手交替的音阶训练,音色上则是转向了弦乐,变成小提琴(右手)与大提琴(左手)的对答:
这里很明显是一个弦乐的弓法,所以建议可以用连奏。
但请记住,第10小节左手第一个低音mi,要和第二个高音mi断开,这才是正确的句法(我自己加了3条很难看的连线)。
第12小节开始,全部6小节用回了乐曲开始的节奏型,其中第12-15小节,旋律声部完全相同,同时调性转至属调B大调。
这里的旋律虽然变成了5声部,但听觉上依然是主调音乐。
中声部从la、升la半音上行到主音si,然后主音si持续了3小节,稳定了B大调的调性感。
至于力度变化,看看这里的和弦标记:
从平稳的E大调主和弦,转到B大调的V7和弦,再到有些上扬的IV6和弦,再到紧张尖锐的导7和弦……
大家试试先抛开旋律,只弹这里的和声连接,去感受一下,再根据这些和声的转换,揣摩一下音乐的情感变化。
对于相同的旋律,如果一成不变地采用同样的和声,那将会是灾难性的无聊效果。所以和声的变化,决定了这里的情感变化。
这个片段也很有力地体现了西方音乐里和声的魅力!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