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熊大战加剧,三江源牧民盖起防熊屋,一些牧民无奈迁走
正当云南的象群北上成为全球网上热门话题之际,远在青藏高原的人熊冲突,尚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但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的人熊冲突频发,人熊大战加剧,已经是学术圈多年关注的焦点。
盖起“防熊屋”
去年冬天,青海省玉树甘达村的俄周一家,住进了新建成的“防熊屋”,这让一家人终于在夜里睡上了安稳觉。
这个屋子和草原上的传统建筑不同,它只在二楼开窗,门和窗的框架都用钢铁材质,而不是木头,屋子的墙体内用了钢筋加固。
大门前,还挖了一个一米深的大坑。人进出的时候,就用盖板盖上,过后则敞着口。熊若是靠近门口,就会掉进坑里去,这点深度通常不会让它受伤,还能爬出来逃走,却捶不了门。
一楼的屋子没开窗户,也是为了防止它们闯入。人通常住在二楼,可以从窗户里观察草场上的动静。
这么费尽心思地设计房屋,都是为了防熊。
棕熊频繁伤人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平均海拔3500~4800米,面积30.25万平方公里。
三江源有“野生动植物最后的伊甸园”之称,藏棕熊、雪豹等 230多种野生动物,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蛮荒之地生生不息,演绎着壮丽而神秘的生命传奇。
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棕熊亚种之一,主要栖息在青藏高原靠近林线的高海拔地区,分布数量约为5000只,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伞护物种。
藏棕熊体长1.8米到2.1米,体重在250公斤到400公斤之间,奔跑速度可达56公里/时,体格粗壮有力,性情凶猛,牙齿、爪子非常锋利,处于青藏高原地区食物链的顶端,在自然界几乎没有天敌。
藏棕熊是杂食动物,以肉食为主,天然猎物有旱獭、鼠兔等啮齿类动物。
近10多年来,棕熊逐渐学会了进入人类定居点觅食,与牧民的冲突愈发频繁。
2020年5月12日凌晨,青海治多县扎河乡口前村,一户牧民在帐篷里遭到棕熊袭击,床铺被突然掀翻,丈夫带着不满一岁的幼女逃进牛圈,躲过一劫,23岁的妻子被棕熊叼走。待在100多米外的草滩找到她的尸体时,发现有大面积啃咬的痕迹。
7月21日,青海囊谦县着晓乡,一名牧民在挖虫草时,惨遭“熊抱”后身亡。
8月18日6时,青海格尔木市大格勒乡,5名正在枸杞晒场作业的采摘人员受到3只棕熊袭击,其中3人轻伤,2人重伤。
2014~2017年,仅在三江源的长江源区,就上报296起棕熊袭扰案件,其中入室造成财产损失占93.58%,捕食牲畜占4.73%,伤人占1.69%。同期,据青海省林草局报告,有9位牧民受到棕熊攻击后身亡。
据统计,2015年全球发生大约40起棕熊袭击事件,而青海玉树州的治多、曲麻莱和杂多县,是人熊冲突最严重的地区。
据治多森林公安统计,每年的报案数字都在翻番增长。
治多县从2015年落实人熊冲突的补偿政策,当年有150多起,补偿金额70多万;2016年有800多起,补偿金额340多万;2017年1800多起,补偿金额达到909万。
由于牧区偏远,牧民提交报案材料不及时,加上森林干警也很难抵达每个事发现场进行调查,因此没上报的情况很普遍。
调查发现,有71.79%的牧民对现有补偿方案不满,主要原因是案件定损成功率低、损害补偿金额少、定损流程复杂,即便核查通过,补偿金通常也要等到次年才能发放。这些问题使许多牧民打了退堂鼓,放弃上报。
而县里则认为,补偿资金面临缺口,“越来越补不起”,单靠补偿解决不了问题。
人熊大战加剧
在藏文化习俗中,棕熊被赋予了非常特殊的地位,被牧民视为“山神之犬”,是受人敬畏的生灵。
以前,牧民搭建帐篷或者盖房子时,都会用祖传的干熊爪在地上划拉一圈,通过棕熊向山神请安。
近年来人熊冲突加剧,原本敬畏棕熊的牧民,对棕熊的容忍度降低。
许多牧民将棕熊称为“讨厌的家伙”、“最大的麻烦”。
牧民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建水泥墙、电围栏、铁丝网,以及加固圈舍。
但是,水泥墙的造价不菲,电围栏的维护费用高。
三江源大部分地区暂未通电,不稳定的太阳能经常导致电围栏供电失败。同时,牧民迁徙到夏季牧场后,对冬季定居点的电围栏无法维护,加上牧民缺乏安装、维修经验,时间一久,导致防熊效果不佳。
一些牧民采取挖陷阱、在门窗上埋钉子等方法,一定程度上对棕熊造成了伤害。
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人熊冲突加剧,降低了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愿,对棕熊的报复性猎杀,已甚于商业性盗猎。
近几年,在网上已多次传出牧民捆绑、折磨、猎杀棕熊的视频。
一些牧民无奈迁走
棕熊频频伤人,让许多牧民萌发了搬离草原的想法。
传统上,三江源牧民使用帐篷,四季轮牧。进入21世纪,当地倡导建设牧民定居点,大部分牧民冬季住进冬窝子(冬季定居点),夏季到牧场上扎帐篷,逐草而居。
以前,牧民压根没听说过棕熊会跑到家里来,近些年这种事情却越发普遍了。
定居点内的食物容易获取、能量高。棕熊逐渐学会了闯入无人看管的冬季定居点内觅食,把牧民家里的酥油、炒面、蜂蜜吃得一干二净。
后来,牧民为了减少损失,转场时把食物带到夏季牧场,把冬窝子的门窗敞开,防止棕熊捣毁门窗。
不过,牧民们还是失算了。
棕熊一旦找不到食物,就“泄愤”扒房子、毁家具,甚至弄坏院内的汽车,咬死围栏里的牲畜。
通常,棕熊根据嗅觉来辨别家里有没有人。牧民有时从夏季牧场回来检查冬窝子,双方不期而遇,增加了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
许多牧民并不愿意报复和伤害棕熊,认为这有违自己的信仰、西藏的文化。棕熊吃点牲畜没啥,房屋、汽车损失也没办法。
但是,棕熊不断伤人,这让一些牧民受不了,只得无奈选择迁走。
人熊冲突的原因何在?
随着牧区管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人熊冲突的因素也逐渐增多。
首先,我国在三江源实施最严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强制没收枪支、兽夹、毒饵、电网等捕猎工具,禁止一切形式的偷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也改善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棕熊种群数量恢复增长,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与人类定居点出现了交叉。
其次,棕熊逐渐学会在无人看管的冬季定居点觅食,并将这一觅食行为教给下一代。对棕熊来说,相比野外挖掘旱獭、鼠兔,入室寻找能量更高的人类食物要简单得多。
第三,随着棕熊逐渐发现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善意,牧民对熊的震慑能力下降,熊已经不怕人了。以前,人们用敲锣、放鞭、扔石块的方式驱赶棕熊尚能起作用,但现在即便是警察鸣枪,棕熊也不乐意跑了,一步一回头,还有些恋恋不舍。
第四,气候变暖导致棕熊冬眠时间缩短,也可能加剧了冲突。
实现人熊共存
要实现农牧民与棕熊的长期共存,需要采取引导、宣传、规范、补偿、研究等一系列举措。
首先,尊重当地传统,挖掘与野生动物相融共生的文化智慧,提升人们对棕熊等野生动物的容忍度,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要做好宣传教育,让牧民在遭到棕熊骚扰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单人出行放牧、挖虫草等。一些牧民遇到熊装死,其实没什么用。可以借鉴北美已经广泛使用的防熊喷剂,来有效抵御熊的攻击,同时重建熊对人的恐惧。
第三,引进“人熊冲突”保险机制,将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列入保险补偿机制。
第四,加强对“人熊冲突”潜在因素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缓解冲突措施。
人熊冲突加剧的趋势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不光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还会破坏我国多年来生态保护的成效,影响农牧民对生态保护的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