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15):落节

“落节”之病,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中有述:“《咏月诗》曰:‘玉钩千丈挂,金波万里遥。蚌亏轮影灭,蓂落桂阴销。入风花气馥,出树鸟声娇。独使高楼妇,空度可怜宵。’ 释曰:此诗本意咏月,中间论花述鸟,乍读风花似好,细勘月意有殊,如此之辈,名曰落节。又《咏春诗》曰:‘何处觅消愁?春园可暂游。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释曰:菊黄泛酒,宜在九月,不合春日陈之;或在清朝,翻言朗夜:并是落节。”前人备述尽矣!简而言之,“落节”就是相反,悖理。指一诗之内不是语意相承,上下一意,而是情理相违,相互矛盾。又或是诗中存在时空错乱及逻辑错误。

先说一首最著名的唐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王维的代表之一,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描述的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可以说已经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禅境。《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可惜这样一块好玉,还是有些瑕疵:请看尾联——“随意春芳歇”这其中的“春芳”二字就显得格外现量刺眼。“春芳”即春天的花草,而本诗却是写秋天的傍晚,这个“春芳”就有点不合时宜了,此处“落节”。王昌龄《诗中密旨》云:“凡诗咏春,即取春之物色;咏秋,即须序秋之事情。或咏今人,或赋古帝。至于杂篇咏,皆须得其深趣,不可失义意。假令黄花未吐,已咏芬芳;青叶莫抽,逆言蓊郁。或专心咏月,翻寄琴声;或一意论秋,杂陈春事。或无酒而言有酒,无音而道有音,并是落节。”倘若将“春芳”改为“林芳”岂不是更好?另则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运用了蒙太奇手法,意象产生了跳跃,致使意脉中断。

诗歌离不开时间和和空间这两个要素,从逻辑上来说,时间和空间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时间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空间。在《山居秋暝》诗中,“天气晚来秋”与“随意春芳歇”时空交织毫无理性可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空错乱。

无独有偶,张继的《枫桥夜泊》也存在时空错乱的问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是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下的一首羁旅诗,也是唐代是写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细腻地表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遂成千古名篇。不过据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所载,此诗前面两句原为:“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原诗比较白描,但切情切景。改作可能是编者所润色,意境比较高远、清幽。《唐风怀》南邨评曰:“此诗苍凉欲绝,或多辨夜半钟声有无,亦太拘矣。且释家名幽宾钟者,尝彻夜鸣之。如于鹄‘遥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无复松窗半夜钟’之类,不止此也。”吾不疑“夜半钟声”,但疑“月落”二字。在唐诗中“月落”和“乌啼”之意象一般用于天明之时,譬如温庭筠《碧涧驿晓思》:“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此处“月落”便是指拂晓时分。又如李端《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此诗既写了“月落”,也写了“鸟啼”,其表意殊同——“天欲明”。故“月落乌啼”与“夜半钟声”意象在时间上是矛盾的。退一步来说,夜半“月落”之后,天地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又怎么能看到“霜满天”之景象呢?此处亦为“落节”之病,不过在好的意境掩盖之下,近千年以来,鲜有人所察。

再举一例,譬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本诗以春立意,表达诗人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首句渲染出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更进一步,表现出一派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前两句写足了春景,后两句转而写愁恨,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之无限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云:“‘不、去、故、惹’句法字法皆妙。寻常花柳风日,写得种种关情。”《唐诗笺注》云:“‘惹’字绝妙,‘不为吹愁’,反能‘惹恨’,埋怨东风,思柔语脆。”此诗之问题只在首句“柳色黄”三字耳!“柳色黄”本意是指柳树刚刚吐出嫩黄的小芽,乃是早春景象,而“草色青青”以及“桃花历乱李花香”却是深春景象,全诗意象不一,是为“落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云:“言此事,必深知此事。到得事理曲尽,则其文确凿不可磨灭。”虽是论文,诗亦如此。欲深知其事,一是切身感受,二是切身酌理,失其两端,难免出错。此诗若将“柳色黄”更为“柳色狂”,用一个“狂”字来修饰“柳色”,便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将“早春”之景变为“深春”之象了,使之前后连通一气。其次“狂”字也能与次句之“历乱”呼应,更能表现全诗的主旨——无法消除的春愁。诗贵一字,以一字而立千古,故不可不察也。

韩愈曾说“文从字顺各识职”。“文从字顺”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说是语言流畅切贴,合乎语法规范,使人易晓。“识职”就是用得准确、用得恰当,也就是说逻辑上要讲得通,千万不要落“节”。

(0)

相关推荐

  • 唐诗《枫桥夜泊》,为何因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引发千年争议

    上一次,有和大家聊过古代的那些"孤篇诗人",其中就有唐代诗人张继.如果没有那首被传唱千年的枫桥夜泊,我想张继这个名字,恐怕一定早已被历史遗忘. 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人在第一次听到枫桥 ...

  • 【古诗赏读】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 | 云梦

    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 云    梦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

  • 姑苏城外寒山寺,不见寒山子!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夕照下的寒山寺大门外影壁.图片:开哥随手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 ...

  • 诗歌意象:《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为什么不切实际?

    <枫桥夜泊>跟<春江花月夜>一样,也是诗人"孤篇横绝"的作品,诗人张继最终能以诗人的名义流传后世,靠的只是这一首诗,因为<全唐诗>里也仅收了他的 ...

  • 唐诗诗病举隅(33):偷懒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有时不免仓促,在遣词造句上,就会有"偷懒"的行为.只要诗人一"偷懒",读者是可以觉察的.譬如宋曾几<程吉老抚干以英石见遗层叠可爱报之以此 ...

  • 唐诗诗病举隅(31):失替

    "失替"是指近体诗句中,在韵脚句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平仄平"或者是"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否则就是"失替&qu ...

  • 唐诗诗病举隅(30):联边

    何为"联边"?简而言之,联边就是一句诗中所有字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例如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柱枅(jī)欂栌(bó lú)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quo ...

  • 唐诗诗病举隅(29):逐奇

    诗词创作到了一定的层次,因为不屑重复前人词字.往往另辟蹊径,遣词造句,常用难字和僻字,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结果"逐奇而失正",陷入了另一个泥潭而不能自拔.刘勰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

  • 唐诗诗病举隅(28):乱叠

    近体诗讲究避开重字,但对于叠字而言,却是个例外.据网络大数据分析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者的有二百篇,比如雎鸠"关关"之声:桃花"灼灼"之 ...

  • 唐诗诗病举隅(27):添足

    "添足"出自成语"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非但无益,反而不适.后喻多余其事,多此一举等.当代大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补遗>中说道," ...

  • 唐诗诗病举隅(26):吃字

    "吃字"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或急切时把某个音节的字漏了过去,或与其他字词混淆发生新的合并现象.诗词创作中,束缚于字数,拘限于声律,有时不得不在词语上作一些省减,这就出现了"吃 ...

  • 唐诗诗病举隅(25):颠倒

    颠倒,亦称"倒装".即上下.前后.左右次序倒置.在诗句之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诗用倒字倒句法,乃觉颈健."  ...

  • 唐诗诗病举隅(24):语生

    语生,即言辞生疏,常令人感到艰涩难解.语之所以生者,往往系人生造和杜撰而成."语生"容易使人误读,故为一病.黄山谷曾在书信中有云:"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