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相信素质有高低?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我们说世间还是好人多的时候,是源于一种人际关系的不自信。城市中的人情冷暖,我们总是期望自发地纯净,其实靠我们自我的救赎。


文/如海

去过很多城市,我从没有都市印象的固定轮廓,关于一个城市的优劣,以及人们的修养、素质和品行,言谈举止所呈现出的整体印象。说简单些,就是某个城市的人怎么样,大抵习性和素质如何如何。我向来觉得如果这样去定义城市和里面的人,有失偏颇,未免有些武断,一棒子打死的嫌疑居多。

给予城市的褒奖过多,显得矫情和虚伪,哪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以及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和重量级人士。而如果因为在城市中遭遇某些不愉快,而去谴责和责难城市之过,更显得猥亵和狭隘。但现实中有人如此小气,会怒不可遏地说那个城市太糟糕了,那里的人完全没有素质和教养。以偏概全、求全责备,都不是客观的做法。

在厦门建设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工作人员非常忙碌,但在我出门的时候跟上来,说了一声慢走,让我倍感意外。一个普通客户的业务办理,却有这样细致的服务。后来在一个街道上问路的时候,我同样得到了一个陌生本地人的帮助,说得非常仔细,生怕我迷路。

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的感受过敏了,对朋友说怎么觉得这里的人更客气,是我的误解了吧?这里的人很多也是来自四川,按理应该和成都一样的。朋友说,你的体会是对的,这里的人就是非常客气、热心,很懂礼节。这里的文化牵引,让混迹于这里的五湖四海的人,都受到熏陶和陶怡,变得同样热心起来。文化和文明总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人们之间传递和推动。

我开始改变之前固定不变的观念了。我一直以为不存在城市文化和文明的不同,复制雷同的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让城市变得一模一样。我曾以为,相同的外观背后是相同的城市人属性,不会有哪个城市的人素质更高,更有文化修养,优劣之分纯属无稽之谈。但我错了,原来城市的发展和积淀之后,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让城市里面的人也衍生出迥然不同的习性,言谈举止、世相百态,都趋于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我喜欢成都这个城市,气候怡人,宜居休闲,慵懒的文化氛围很适合过点小日子。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这城市变得浮躁和喧嚣起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急躁而喧嚣。

大量的汽车奔跑在拥挤的城市之中,路怒症者数不胜数。有外地游客初来成都,看着技术参差不齐的司机们横冲直撞,直言根本不敢在成都开车了。哪里是在开车,简直就是飞车遍野。对于成都的开车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倒车技术,而是要掌握卡位、变道、别车和见缝插针的高强本领。否则,在收费站排队的时候,或者红绿灯直行和转弯并行抢道的时候,没有那样的绝世本领,你寸步难行。因为基本上没有司机会停下来,谦让地让你先过。

当然,我也不例外,练就了这样的开车本领,经常可以愤懑地去别、挤、超,然后一脚油门绝尘而去。

除了汽车现象,其他诸如排队等其他社会现象都令人堪忧。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原本不应是如此的不堪。

所有的人都显得那样忙碌,完全没有时间来保持一份谦让,给予一个微笑。或者说,人们都似乎觉得所谓的素质和修养是多余的。一个缓慢的城市,在扩张中推着心浮气躁的人们,变得仓促不安,变得现实物质,除了与钱有关的感兴趣,其他都没有了兴趣。如此下去,可能最终会催生出僵硬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真不能只是我们小时候的童话故事,应该贯穿我们的一生。三字经、千字文,如果仅仅是存于大脑之中,不曾在心底生根,我们丢失的就不仅仅是自我,而是文明。

在一个人际关系冷漠或现实的城市,说太多的道理,听的人也不过嗤之以鼻,因为这里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而若在氛围融洽,相互礼让的城市,整体的城市文明导向,会左右和影响外地涌入的人们,无论之前他们是怎样,都不得不顺应这个城市的文明。就像大学校园,之所以被称为象牙塔,就是因为大学本身致力于营造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氛围,引导着四海之内的学子,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注重个人修养文化、道德素质的修为。否则,你就是一个不合格不合群的大学生。

要去改观整体的城市顽疾无法一蹴而就,唯有我们觉悟,进行一场自我的救赎。在这个城市中张狂的你,一直以为世界本来是这样,所以麻木不仁。有一天,你像我一样,看到了不一样的别人,不一样的城市微笑和谦和,或许才能明白,我们之前是如此糟糕,之后应该如何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