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有五十万网友(日常)在偷听他人
“偷听”这个词,给人的观感并不那么美好。它带着一种窥私欲,和一丝变态的满足感。脑海中紧接着浮现的,就是一个猥琐男趴在墙角偷听的画面。
但是,在微博,有一个小小的角落,汇集了47万个喜欢“偷听”的人。他们悄悄收集生活中不小心听到的对话,并给一个叫“偷听BOT”的博主投稿。
偷听BOT的微博置顶这样写道:
有人说,“偷听BOT”汇集了全微博最温柔的一群人。这似乎和我们想象中的“偷听”并不相同。
与其他BOT一样,偷听BOT也并不是真的机器人,其背后的运营者,是个还在上大学的男孩子阿听。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阿听说开启这个BOT的契机是因为一次生病——患耳炎的他因为不能带耳机,无法再用音乐与外界隔断,因此他不小心听到了对桌备考教师的女生的话,患感冒店员的话,为孩子买寒假习题的家长的话。
“把几次听到的话用文字来平面地展示时,我发现日常生活一点也不缺乏浪漫和戏剧冲突,那时我开始有偷偷听一听这个人间的想法。”
阿听说,偷听BOT名字会带来歧义,但阅读偷听BOT更多几篇,就会明白“偷听BOT”不是趴在邻居墙头的坏蛋。在这里的故事,“七嘴八舌可以概括一个小星球,是平淡生活的各种片段。”
荷马有个经久不衰的比喻:“生着翅膀的语言”,是说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只言片语宛如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趁它们飞过身边一把逮住,那真是件乐事。
偷听BOT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追捕蝴蝶”的存在。
未被过滤的市井生活
美国作家海厄特曾在《偷听谈话的妙趣》一文中提到,“偷听”是探索城市的一个重要途径。“街上的行人交谈起来常常很随便,绝不会想会给人听到。因此,他们会说出往往最荒诞不经、最让人记得住的话。如果你恰巧从旁经过,常会听到几句表面像是毫无意义、其实十分有意思的话。”换言之,偷听的只言片语里,其实蕴含着未经过滤的市井生活。
来自上海的25岁女孩阿柴,最近正在忙着找工作。她关注偷听BOT已经有半年时间了,起初被BOT吸引,就是因为在这里能温柔地窥见真实的人间。
“在真实的、未设防的情景之下,人们所说的往往都是真情流露,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你可以了解到他们不带滤镜的生活,是原汁原味的。”
阿柴说,自从关注了BOT之后,这个号就成为了她最喜欢的微博。她喜欢在睡前或是在下班路上过来瞧一瞧,“很多时候都觉得心里一暖,然后脸上不自觉地就浮现起了笑容。”
不同身份的人们都在这里出现。有医生,有教师,有小孩,有父母,有老人……不同的故事,悲伤的,温暖的,喜悦的,富有哲理的……纷繁复杂,却又各自成趣。
“将近五十万的关注者,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耳朵,都从自己的身边收集信息,那不就汇聚成了一个真实人间的浮世绘吗?”阿柴说道。
更令人惊喜的是偶然出现的人生哲理。时不时会有投稿让她觉得,“这话说的真对,就是这个道理!”人生的大道理很多时候都不是通过书本得到的,就是在日常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在偶然的对话中发现的。
比如8月30日看到的这一条:
阿柴看到这,忽然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如此。“我平时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畏手畏脚的,说起来也跟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有关吧。所以看到老爷爷这样温柔的开导小孙女,会觉得这样温柔的提醒真好。”
同样来自魔都,正在日语专业读研的女孩白夜也觉得,BOT中有人生百态。在现实生活中,她就很喜欢留意身边人的日常,“不是那种甜腻腻又不真实的恋爱日常,最好是职场的、生活的、哪怕是买菜的时候发现猪肉涨价了之类的琐碎的事情,满足了我对人间百态的好奇心。”因此白夜非常喜欢偷听BOT。提到最大的惊喜,白夜说:“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不上网的人的生活状况。”网络的社群越发封闭、热点越发同质化的今天,白夜在BOT中发现了生活的另一面。
来自沈阳的女孩阿猫也表示,她最初被BOT吸引就是因为其“三言两语道尽人间百态,字里行间流露酸甜苦辣。”阿猫最近在准备公务员考试,虽然娱乐时间不多,但偷听BOT仍然是她微博里经常访问的第一名,只要上微博,就会翻翻偷听BOT。
“BOT很像一个生活加油站,投稿有可爱有温暖有牢骚,但本质上都是有心人在说话,都是善良的人在记录点点滴滴的生活。”阿猫说。“提起BOT总会联想到我太奶奶,已经九十多了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也会想到我姥姥,一个活力可爱的老太太。不知道为什么想到的是一个老人形象,可能老者更善于倾听也更善于讲述。”
拾掇起每个美好的碎片
“温柔”“美好”“可爱”也是关注者们热爱BOT的重要原因,一旦打开BOT,就像进入了一间糖果味、香槟色的小屋,一切人间的美好都在其中氤氲着。
24岁,刚刚工作一年的榴莲,生活并不顺心。“工作是很累的,经常要加班,感觉每天过的都是一样的日子,没有什么成就感。”
但偷听BOT的出现,在她看来“有一种魔力”,不由自主就放下戾气变得平和。
她第一次被BOT吸引是源于5月的一条投稿。
榴莲说:“当时就觉得好可爱,评论也好可爱!”
关注BOT以后,她习惯每两天就来翻翻有没有更新,“要攒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BOT被她人格化为“一个温温柔柔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叽叽喳喳的把听到的事情都告诉你。”榴莲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大家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平常觉得没什么意思的生活原来有这么多惊喜。”
虽然还没投过稿,但BOT已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榴莲的心态,她想着哪天遇到好玩的事情也可以来投稿。“大家都是一样在生活,我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美好的小事!”
“看了BOT之后觉得,啊,自己还活着,生活还是很美好。大家都不容易,还是要努力生活啊!”榴莲说。
来自广州,还在上大二的女孩大树也是偷听BOT的忠实关注者,在她看来,偷听BOT是她遇到的“头一个这么暖的微博”。BOT像是一个窗口,在她心情不好的时候,让她看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可爱的事物。
大树从5月初开始关注BOT。在微博首页,她看到了朋友的一条转发,引起了她的注意。
在她看来,BOT可不仅仅是一个微博,它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记录美好”的角色。它通过别人的语言,把所有的可能是一闪而过的、可能当事人自己都没注意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下来。
“可能只是很单纯的美好,也可能蕴含着很深的东西,它代表着一种观察,一种留意。这些碎片因为被记录,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些小小的价值。”
在这里,大树看到,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会被当成人来对待,“好耐心,好温柔。”这也引起了大树对于“温柔”的更多思考。如果说从前她听到类似的话只会在心里觉得很温柔,那么在BOT将它们集合起来之后,大树发现温柔是因为“有人真的会认真对待生活里的这些小事物,把它们都人格化。”
因为BOT的出现,大树开始更留心去观察生活了,并去思考有些东西为什么会美好?为什么一些话会听起来很温柔?
在这些美好而又可爱的投稿中,许多都由小孩子的童言稚语构成。孩子们口中所描述的世界,总是像万花筒一样,充满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有不让妈妈对比云朵们的温柔小女孩:
有把自己当成妈妈的“果脯”的小女孩:
也有眼中只有小龙虾的小朋友:
大树说,因为她本身就喜欢小孩子,所以一下子就被治愈了。此外,BOT中还有很多关于家庭的投稿,也让她感到温暖。“虽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说话本身的人并没有那么温柔,也有各自的缺点。但这些投稿的只言片语让我们坚持觉得,每个人都是温柔的,温暖的。”
“我觉得这些片段被放大后,力量真的特别大。我们应该多记住一些这样的美好的只言片语。”
人间温情的储藏室
除了有极富魅力的生活气息和不经意间的美好片段,人们总结起BOT的特点,还不约而同地把它描述为一个人间温情的储藏室。时代巨轮之下,流浪在都市里的人们,都在日光下逞强,在月光下忧郁。
凌晨和深夜变成了真实人生的镜子。许多扎心的“偷听”也因此发酵。摘下日常的面具之后,人们脆弱的影子终于现身。许多人会在这些只言片语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投射,或是感到心酸,或是得到安慰。
有人在北京三环环线公交上回忆过往:
有人在深夜打电话时忍不住痛哭:
也有职场新人在公司的楼道里崩溃:
医院是承载最多人间无奈和悲伤的场所。每当有关于医院的投稿,都会引起关注者们强烈的同理心,评论区里不乏自己的经历,或是安慰的言语。
大树说她曾经在看一条女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投稿时哭过,这让她想到了自己。
作为一个习惯保持开朗、报喜不报忧,甚至都不敢生病的女孩,她深有同感:“因为我也是自己在外地读大学,所以特别有感触,有些话觉得自己好像也说过,特别熟悉。”
而白夜则对最近一条关于生死的投稿印象深刻。这条投稿叙述虽然平淡,但却迅速地触动了她的内心。
白夜有过相似的经历。前段时间,她的一个朋友突然去世。突然得知朋友去世的消息时,她有些懵。
“当一个人去世之后,那一瞬间你会非常没有实感,甚至恍惚之间觉得她还活着。而投稿里的这种细节则会增加‘这个人已经不在了’的实感,把人一下子拉回到现实里。”
白夜记得,她当时还去翻看了之前和朋友的聊天记录,想到“以后这个人再也不会和我说话啦”就觉得死亡本身真的非常令人难过,“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会有这不可避免的一天。”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自杀她也会非常难受,但更难受的是看到键盘侠们的冷嘲热讽。“偷听BOT会让我好过一点,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陌生人抱有善意和同情心吧。”白夜说。
“大家都一样,在悲喜面前同起同坐”阿猫每次看完BOT的评论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她喜欢BOT中处处弥漫着的同理心。“触动我的也能触动你,你听着感动的我也感动,主人公的难过很多人也有经历,”阿猫说,“大家都在用心感受着或好或坏的一天,觉得少了点儿孤独。”
近期,让她感触最深刻的是一条关于职业选择的投稿。
“这样的人真牛逼,能对生活始终掌握选择权就是最大的赢家。”和这个阶段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阿猫也会陷入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学法律的她,喜欢文字,但不能赚钱,又很难出人头地;喜欢脱口秀,但又觉得爱好不能成为事业。“真想赶快退休,不用上班还能有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这也只是个美好的遐想罢了。阿猫明白,等到退休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她觉得人生很矛盾,有点伤感:“年轻时候什么都不懂,等老了什么都懂了却又不再年轻。”
截止到发稿前,偷听BOT已经发送了2000多条投稿。人们除了聚集在评论区留下温柔的回复之外,也自发地在自己的微博对BOT表白。
网友@2019要更努力学法律的古月说:看了一会偷听BOT的故事,又哭又笑,生活怎么可以这样又残忍又美好。
网友@阿布鸡蛋虾仁说,每隔一段时间去看@偷听BOT的微博,我就会告诉自己要珍惜现在,要好好生活。
有人把“偷听BOT”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小毛smallmao说:天气好的周末,喜欢带饭去小区长椅上坐着,当大爷大妈忠实的偷听BOT。
知名摄影博主@易北说:我真的好喜欢偷听BOT,留下普通人一瞬细小光阴,和一点点温柔。像松软的积雪和被打湿的白沙滩,也化生活的混沌为清澈。
甚至前段时间,连《加油,你是最棒的》剧中男主郝泽宇的同人微博,也在表白偷听BOT:
当然,偷听BOT在给予关注者们力量的同时,也给予了阿听力量。
阿听回忆起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有一段时间他常发布关于生离死别的稿件,那时开始收到一位用户的关于自幼双亲离世的私信,不作投稿,单纯想倾诉,完整地讲述了不与人道的从幼年至今的苦难,他发私信安慰,记得ta最后说:“从前没有好运气,将来运气会爆棚,老天爷是攒着给的。”
“有一种人的存在像一束光,我见过一束光,这是我作为'偷听BOT'在互联网收获的珍贵经历。”阿听说。
注:文章中,对阿听的采访部分参考发表于公众号“看理想”的文章《微博bot:机器人的外表下,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