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张介宾注:“天为阳,阳主升,升则向生,故天以阳生阴长,阳中有阴也。地为阴,阴主降,降则向死,故地以阳杀阴藏,阴中有阳也。以藏气纪之,其征可见。如上半年为阳,阳升于上,天气治之,故春生夏长;下半年为阴,阴降于下,地气治之,故秋收冬藏也。”
天之阴阳是指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三阴三阳与之相对应。对应关系是太阳应寒,厥阴应风,少阴应火,少阳应暑,太阴应湿,阳明应燥。这样的对应关系需要以下几点说明:第一,六气源于在天的太阳与在地的水湿形成的,是阳加阴的结果。第二,天之阴阳的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中的火,按照常理应该不属于天之阴阳的一部分,因为火为五行之一,是可以看到的,应该视为有形的,而天之火气应该是热,热是人体的感觉,无形的,属天之阴阳的一部分。这里用火代替热是有一定用意的,火由热生,经云:“气生形。”火为阳,阳可以化气而为热。因此这里用火表示六气,应该是有天地之气相互化生的意思。第三,以三阴三阳对应天之六气,天之气与地之气的区别在于,天之气在外,地之气在形内。天之气的阴阳属性表现在外的寒热温凉,而且动而不息,这样三阴三阳在这里也具有这样的性质,一是在外,二是动而不息。第四,太阳应寒的意思是太阳在天表现为寒,厥阴在天为风,少阴在天为火(热),少阳在天为暑,太阴在天为湿,阳明在天为燥。第五,天之六气源于天之四气和地之水湿之气,寒暑燥湿风火是由于太阳所处的不同位置而形成的寒热温凉四气,与地之水湿相合形成的。
地之阴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生长化收藏,木对生,火对长,化对土,金对收,水对藏。实际上,五行也是由天地阴阳之气形成的,天之六气生五行,地之五味成五行,五行是由气与味生成的。原文当中地之阴阳不是五行而是六行,其中火出现了两次,说明火有两种,君火和相火之不同,君火在上主神明,相火在下主成形(藏精),因此虽然是两个火,但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是五个生长化收藏。地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相对比,地之阴阳的木火土金水在内,是形,其在内形的变化形式为生长化收藏。
地之五行与外在的天气相配,天地之气相合是: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火(热)君火、少阳暑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因此说,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少阴在天为火(热),在地为君火;太阴在天为湿,在地为土;阳明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之气的变化以三阴三阳为其基础,地之五行的变化以生长化收藏为表现形式。地之五行与脏腑相合则是太阳寒水(膀胱、肾),厥阴风木(肝、胆),少阴火(热)君火(心、小肠),少阳暑相火(心包、三焦),太阴湿土(脾、胃),阳明燥金(肺、大肠)。
总之,天的阴阳是寒暑燥湿风火六气,这六气所表示的是天地间的阴阳不同状态,把一阴一阳分为三阴三阳以对应天之六气。地之阴阳是五行的阴阳变化,表现为生长化收藏。天地之间的关系是天在外主生形,地在内主成形。天之六气是由太阳的热能与地上的水湿形成的,地之五行是由天之六气与地之五味形成的。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源于地之阴阳的功能生长收藏,地之五行中也有阴阳的不同,也就是阴阳之中有阴阳,而阴中的这个阳的部分就是木与火,木火对应的五行功能就是生与长;阴中的这个阴的部分就是金与水,金水对应的五行功能就是收与藏。经云:“阳化气,阴成形。”五行属阳的部分木与火,是木生火,木促进火的生长,应天,主化气。五脏中的肝与心的功能就是如此,肝藏血,血养神,神在天为阳,这个过程也就是阳化气的过程,也就是阳的生长过程。属阴的部分是金与水,金生水,金促进水的收藏,应地,主阴成形。五脏中的肺脾肾也是如此,肺藏气主呼吸,脾藏营主运化,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由肺气开始到肾水生成就是一个阴成形的过程,也就是阴收藏阳的过程。
但本段经文所讨论的内容还有所不同,这里所述的不是阳的生与长,阴的收与藏,而是阳生的同时阴长,阳杀的同时阴藏。前面我已经讲过,“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有三层关系,第一,是指阴阳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是指阴阳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控制关系;第三,是指针对一个事物当中阴阳两者的功能表现。即所谓阳主生,阴助长;阳肃杀,阴封藏。而“阳生阴长”,其性质属阳,由天所主;“阳杀阴藏”,其性质属阴,由地所主。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