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人体之气是如何生成与转化的

人体之气是如何生成与转化的

关于气的生成,《黄帝内经》中有“阳化气”和“精化气”的记述。“阳化气”的“阳”不是一个物质,而是指具有生发性质的一类事物。例如,五行当中属阳的是木火,木火可以化气;五脏中属阳的脏腑是肝心,肝心可以化气等。

“精化为气”的精源于水谷精微之气,《黄帝内经》所谓“化生精”,“精食气”,这里的“化”原意是指变化、气化,是指脾胃的运化,气是水谷精微之气,因此,“精”是指由水谷精微之气的转化生成的。这样看来,所谓“精化为气”是从水谷精微之气开始的,水谷精微之气经过脾胃的腐熟、气化、运化而成精藏于脏腑,当脏腑需要时精又“化”成气,人体的气就是这样转化的。

当然这也是后世医家所说的“后天之气”。这个气也有寒热的不同,依据阴阳的比例不同而成不同性质的气,同样像自然界一样而生成脏腑。至于“先天之气”的生成转化与“后天之气”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先天之气源于先天之精,也就是父母所给予的精。这个精是有限的,不能供养人体成长,例如,我们在做绿豆芽的时候,是将绿豆泡在水里,在一定的阳光和温度的作用下,就可以发芽长成绿豆芽,仅此而已,但是这个绿豆芽不能继续长成开花结果,原因是它只有先天之精,没有获得后天之精的补充。

总之,“阳化气”是事物的自然规律,“精化为气”则是在人体内部“阳化气”的具体体现。此气是寒热温凉四气的统称,其阴阳的不同属性是由于四气中所含阴阳比例不同所致,多阳多热,多阴多寒。在“精化为气”的同时还有“精食气”,这里之所以容易混淆,是由于这个“气”字。在人体,“精食氣”的意思是人体五脏之精源于“氣”,“精化为气”应该有两种写法,第一是“精化为氣”,是指水谷精微气化,此气是构成肺气的主要成分。第二是“精化为炁”,是指五脏之精化气,此气藏而不泄,主温煦机体,也是五脏之气。如果经文是这样写的就一目了然了。

火与气

什么是火?这个问题应该不是问题,每个人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火,用火来做饭,照明,取暖等。但如果把它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在人体中就其对应关系又该如何理解火呢?火是五行之一,属于地上有形的物质,中医说的有形与科学定义的有形不完全一样,中医说的无形是指看不见的物质,例如天之气。而有形的是指看得见的物质,例如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是有形的物质,对应六气风寒暑湿燥热属于无形的气。因此,从本质上说火与热是不同的,火是五行之一,热是六气之一,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容易混淆的,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这里为什么把地之五行之一的火与天之六气放到了一起呢?大学的《中医诊断》教材中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改成了“风寒暑湿燥热(火)”。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应有两个原因,第一,前面说过了《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的内容与经文的本意有区别,因此很多比较不同的观点都出自这七篇。第二,火与热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热是天之气,气生形,热生火。火为五行属阳,阳化气,因此火与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火与气的关系怎样呢?根据“精化气,气生形”的理论,《黄帝内经》:“在天化气,在地成形。”以及“天有精,地有形。”的理论,可以得知气为阳,精所化生,与天的属性相同。火者五行之一,为热所生,与地的属性相同。因此火由气生,气由精化。具体五脏的形成是由于气中的阴阳比例不同,所形成的寒热气不同,因而生成不同的脏腑组织。

总之,看来火与气之间的关系是:水谷精微经过转化而生精,精为气之根,气为形之根。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人体之火可分为君火和相火两种,《黄帝内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心所主,相火肾所藏。正常来说君火为阳火,相火为阴火,心火在上主明,相火在下主藏。所谓壮火是指在下之阴火不藏,或者阴虚相火妄动,相火过旺则消耗人体津液,气是由阳加津液而成,津液耗损,所以气衰。所谓少火是指相火或者阴火藏于肾水,地处阴位,化水为气,因此而气壮。壮火除了相火妄动以外,君火不降也是形成壮火的原因之一。因此说任何火的异常都可以导致津液的耗损,也就耗气。正常的火在上主明,在下主藏,火在上明而不浮,火在下藏而不沉。这样在下之火藏,为少火则生气,壮气。

总之,壮火是在上的君火太过,在下的相火不藏而形成的,由于壮火易于耗损津液,因此气衰;少火是君火在上主明但不浮,相火在下主藏而不沉,热于内蒸腾水液而为气,只要相火不灭,气就有了源头,逐渐壮大。也就是经文说的“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临床应用

壮火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木郁生风,心火不降,伤阴耗气,此为实火。第二,由于肾水不足,相火不藏,相火妄动而成阴虚火旺之势,此为虚火。第三,由于邪气侵袭,或者气机阻滞,因而肺胃之气上逆,少阳胆火上逆,而成壮火,此为邪火。由于壮火伤阴因此耗气,治疗当以泻火、滋阴、补气。与之相对,如果火藏于阴中,则为少火,可以生气。

举个例子加以说明,有这样一个方子,今天人们把它称为金匮肾气丸,《伤寒论》中称为肾气丸,药物组成凡是学过中医的一定很熟悉了。方中包括有附子和桂枝,应该是以温阳为主要治疗原则,但方子名字却是肾气丸,而不叫肾阳丸,说明这个方子的本意不是补肾阳,而是补肾气。方子中的主要药物是干地黄,而不是附子,以干地黄滋阴,附子温阴中之阳,附子量与干地黄相比是1∶8的关系,这里的附子就属于少火,在阴的环境中可以生气,因此说这个方子是补肾气的,而非补肾阳的。《金匮要略》中的条文是:“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用肾气丸治疗消渴症,这是一个补气阴的方子。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天人相应——人体脏腑与天地自然如何相应?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六十八.(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聖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 ...

  • 脾胃虚弱的调理方法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零八.]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黄 ...

  • 天地以阴阳而分,人秉阴阳而生,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应象哲学课!【一点资讯】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开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就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变化的起源,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是一切生物生长毁灭的根 ...

  • “走”的药物功效——从容漫步 走出健康

    "走"有益健康 "走"是最简单.安全.方便的健身运动,适宜于各个年龄阶段,是老少.妇孺皆宜的健身良法.即可以愉悦精神,又可以健身祛病.由于操作简单,容易坚持,为 ...

  • 朱燕中 | 五脏之气的功能特点及分布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脾者,土藏.属太阴,太阴者,主阴开,与脾肺两脏相关,共同完成开阴功效.阴开而阳气收藏在内,脾位于中焦,脾气源于脾精化气 ...

  • 朱燕中 | 气街在临床的应用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正之,虚者,引而起之.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 ...

  • 朱燕中 | 百病生于气,致病原理及用药分享(收藏版)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 ...

  • 朱燕中 | 气与味的平衡关系是五行生成的基础

    "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 ...

  • 朱燕中 |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 ...

  • 朱燕中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在人体五脏疾病方面的应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图3-16-1 南北回归线 冬至之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图3-16-1),住在北半球的人们正处于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中国和美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都地处北温带,这一天阳气最少,阴 ...

  • 朱燕中 | 中医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导读 中医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至今都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模糊的部分,当今中医学者讨论最多的内容就是中医生理问题,例如,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什么是气.血.精.脉.津液等这些基本概念.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投入大量的精力 ...

  • 朱燕中 | 中医里的“气”究竟是什么?

    导读 尽管前面我已经多次谈到"气"的相关话题,但真正具体应用时还是有许多问题,这里借着本段经文的讨论,再一次更系统地讨论一下"气"的来龙去脉.同时就一些平时比较 ...

  • 朱燕中 | 什么是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