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孔子的思想治国,结局就是这样!

首先说,孔子,是一个好人,因为他的那一套思想理论完全是奔着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去的。他的初衷很好,起码,他不是为了谋私。

可是,孔子却出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或者说不适合他的时代。春秋,那可是诸侯林立、礼、义、仁、智、信的儒家思想。所以结局就是:他到处碰壁,最终只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失败在哪儿呢?

在春秋乱世,诸侯们需要的更多是如何富国强兵,将别人吞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的给自己打鸡血,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秦国的军功爵制就是搞的这一套,不但要将上层人士调动起来,连平民也要让他们兴奋起来,在竞争面前,没有安逸和舒适,只有以暴制暴,除非哪一天,天下太平了。

如果孔子生在周初,或许他可以和“周初四圣”相媲美。但在春秋,孔子那一套没有哪个诸侯敢用,谁用谁遭殃。鲁国不是礼仪之邦么,最后还不是烟消云散?

于是,孔子带着他未能实现的以儒治国遗憾,长眠于黄土之下。可是,让孔子没想到的是:他的遗憾被后来一个“狂生”弥补了,但结局真是他想象的那样么?

秦国靠着“法家”思想统一了中原大地,事实证明,在乱世,就得靠强权和功利,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有动力,谁愿意给你卖命呢?

汉朝,则是靠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统一了天下,这是一种融合了道、儒、法、墨等诸家观点的改良思想。因为秦法过于苛刻,在太平盛世不适用了,所以要加入一些宽松的成分,刘邦能将这么多诸侯糅合在一起,靠的就是这种“宽”。

可是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天下太平,统治者们不再需要人们打鸡血、追逐功利了,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被重新搬了出来,汉武帝的目的很明确,既然是太平盛世,老百姓就应该多读点诗、书、礼、仪,不要打打杀杀。不过,汉武帝可不傻,他把儒家思想中不利于自己的那部分去掉了,没有完全照搬。

自那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原大地根深蒂固,到了汉末的时候,终于出了一个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政治家,他就是王莽,也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狂生。

“王莽改制”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各位看官自己去查,大体上就是按照孔子当年提出的那些观点实施的。实施一开始,效果非常不错,王莽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被称为“圣人”。但慢慢的,人性的丑恶开始暴露出来,贪欲,是永无休止的,当你尝到了甜头,你就想拥有更多,但生产力的局限性哪能给你提供无尽的资源?所以,慢慢的,没有得到满足的大家,对王莽又开始由爱生恨,最终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如果看到这些,孔子还会留有遗憾吗?不是说孔子的思想不好,而是要——恰合时宜。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号“賨人客”,一个有“灵魂”的历史作者,专注原创,拒绝抄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