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书亦画的“狂草奇观”:章法奇异如松柏之剪影,点画浓淡如花叶之缠枝
2021
10/22
00:06
《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妙品 | 亦书亦画的“狂草奇观”:章法奇异如松柏之剪影,点画浓淡如花叶之缠枝
清代黄慎草书《桃花源记》纸本,设色,纵38厘米,作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黄慎时年七十七岁。
黄慎(1687—1768)中国清代书画家。初名盛,字恭寿,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黄慎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遒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
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影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
他的书法出于章草,颇难认识,故而仿效者不多,但他不趋时尚,敢于标新立异。
他的草书不昧古法,又难辨古人踪迹,不强调章法的疏密聚散,而以方折顿挫的笔法,忽断忽连,顾盼呼应,凸显铿锵有声的点画节奏感,呈现一幅落英缤纷、珠丸跳荡、逸趣迭生的画面感。
其代表作《草亭飞万竹诗草书轴》章法奇异如松柏之剪影,点画浓淡如花叶之缠枝,真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他自己总结一生走过的道路,感慨地说到:“余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而又于昆虫草木四时推谢荣枯,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细而致于夔龙蛇凤,调调刁刁,罔不穷厥形状,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画矣。”
正是这种凝思结想、废寝忘食、苦攻不辍,黄慎才从一个小画工成长为一位诗书画闻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郑板桥曾作诗赠之:
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齐白石也非常倾心黄慎,感慨说:余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前朝之画家,不下数百人之多,瘿瓢、青藤、大涤子外,皆形似也。惜余天资不若三公,不能师之。
黄慎的书画创作在雍正年间名扬于世,“尺纸容缣,世争宝之”。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已有较高的价格,另外黄慎对自己的绘画,常作分类自评,凡最得意者题上诗,次者则识以岁月,再次者只署“瘿瓢”二字。此举可谓自知之明,亦有文人趣耳。
由此可见,黄慎书画皆有常人不及处,实堪仰之。
黄慎草书《桃花源记》超清欣赏
吴昌硕篆书卷首《古春一记》
吴昌硕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