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快慢班真得好吗?|百年研究回顾

整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质资源集中、倾斜,打造标杆学校,建设重点班,目的应该是快出成绩,出好成绩。

平等、公平的争议可以搁置,实际效果还是需要时时留意。手头上没有长时段的中文文献,可以先拿美国的研究做个参照。

Steenbergen-Hu, Makel和Olszewski-Kubilius(2016)在JCR影响因子世界第一(IF=8.985)的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发表论文,对跨度近百年的文献进行了二次分析。这些原始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最近的则发表于1994年。

为什么说是二次分析?之前已经有13篇文章对已有的研究做过分析(meta-analysis),他们又对这13篇文章做了一个综合(second-order meta-analysis)。

当然,这个研究也没有讲到重点校的问题,只是对能力分组(ability grouping)的四种不同方式做了效果分析。

他们把能力分组的方式分为四类:一是跨班分组(between-class grouping),也就是我们说的快慢班;二是班内分组(between-class grouping),也就是我们说的同质分组或者分层教学;三是跨级分组(cross-grade subject grouping),也就是学某个学科的时候,把年级打乱,水平相近的同学分在一起;四是特长分组(special grouping for the gifted),类似竞赛班、中科大少年班。

研究发现,班内分组(0.19 ≤ g ≤ 0.30)、跨级分组 (g = 0.26)、特长分组(g = 0.37)学生成绩都有提升,唯独跨班分组的提升微弱 (0.04 ≤ g ≤0.06)。而且对于好、中、差的学生都是一样。

因此,单纯地分快慢班还是不够,毕竟学生的强弱变化,不是一次成绩就能给出定论的。即便分了快慢班,还要注意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Steenbergen-Hu, S., Makel, M. C., & Olszewski-Kubilius, P. (2016). What One Hundred Years of Research Says About the Effects of Ability Grouping and Acceleration on K-12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Findings of Two Second-Order Meta-Analys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6(4), 849–89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