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中)第四课《夜书所见》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四课《夜书所见》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中最后一首诗《夜书所见》。
一首情思婉转的怀乡诗
我们在二年级下册最后一首诗是《舟夜书所见》知道了“夜书所见”的意思,这里的题目也是这个意思。
那作者叶绍翁在夜晚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夜书所见》吧。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居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知道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我们透过几个关键字来理解一下诗人那种背井怀乡的情思吧。
开句一个拟声叠词,从听觉上引起我们的联想,深秋寒意似扑面而来。一个“送”字令人有寒气砭骨之感。首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前两句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一位七言绝佳的江湖派
说起叶绍翁这个名字,也许同学们不太熟悉,但说起一句诗,大家一定能想起,这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的,他就是这句诗的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宋代诗人,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其实啊,叶绍翁本不姓叶的,本姓李。怎么事儿呢?原来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什么意思?就是家里实在太穷,养活不起啦,把他送个龙泉一个姓叶的人家。后来,他就改姓叶了。这样看他儿时还是蛮凄惨的。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尤其擅长写七言绝句,比如上面我们说的《游园不值》,还有今天咱们要吟唱的《夜书所见》都是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我们今天来聊聊怎样学吟诵。怎样学呢?我们先思考一下大家是怎么学习唱歌的吧。
其实,学吟诵就和学习唱流行歌曲一样,其实吟诵古诗词就相当于我们古代人唱 “流行歌曲”。
所以,学习吟诵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聆听。我们平时学歌曲,总是先听听歌唱家或流行歌手是怎样唱的,然后才能模仿唱。学吟诵一样,必须先听。听什么?听教吟诵的老师、或者录制的吟诵光盘及网路上的吟诵曲子。
二是学吟。听了后,要动嘴唱,不张嘴,谁也教不会。
三是举一反三。就是把学习的吟诵调用在同样的文体上,但是要注意按照字音的不同和含义的不同,加以变化。
四是创造自己的吟诵调。当然,你的创作一定遵循吟诵的规则,我们后边会讲到。
五是反复吟咏。只有反复练习,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出口成吟。
一首童年生活的留恋曲
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思乡就思乡,和儿童挑促织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啊,正是儿童夜里还在捉促织,勾起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勾起了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同时,这也是一种凡尘手法,通过儿童无忧无虑的夜捉促织的欢乐场景来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凄凉心境!
好了,话不多说,我们一起唱唱这首《夜书所见》吧。
(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百度,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停课不停学”好资源推荐:
推荐:2月17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四频道 重磅推出小学课程《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
中央明确:开学时间原则上继续推迟!这些省份延迟开学通知请扩转
游北京系列
读小说系列
小小朗读者
统编备课资源:
汪晴l统编四下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解读与教学规划
统编一下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教学解读和活动设计
阿雷朗读课文:
一年级下册:
......
二年级下册:
......
三年级下册:
......
制作辛苦,不求喜欢,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