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在《史记》记载孔子“野合而生”呢?
关于孔子“野合而生”的解释,我总结了一下,大约有四种:“野外交合”说、“年龄悬殊”说、“非婚生子”说、“结庐野居”说。
先交代一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出身宋国公室,也就是殷商子姓后裔。春秋初年,由于宋宣公的“兄终弟及”,导致宋国几十年内乱,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被华父督杀害,其后人逃到鲁国谋生。
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员猛将,曾经在一次战斗中,以双手托住城门,为战友们顺利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因为这件事,孟献子夸叔梁纥“有力如虎”。
就是这样一员猛将也有烦心事,原来叔梁纥辛勤耕耘,生了十个孩子,却凤多龙少,唯一的儿子孟皮还是个瘸子。
摸摸自己白花花的胡须,叔梁纥心潮难平,于是溜达到一片天蓝蓝草青青的野外。或许那一天,天上还咔嚓响了大雷。
第一种说法:野外交合
叔梁纥一介武夫,估计也不会吟诗,或许他还困惑自己脑子是不是进水了,跑到这鬼地方来干嘛。就在他准备离开时,身后传来一阵咯咯咯的笑声,扭头一看,哇,春天来了!
只见一个美少女,在灌木林中欢快地追逐着一群蝴蝶,飞扬的衣裙映衬着姑娘红扑扑的笑脸,宛若仙子下凡,看得叔梁纥心旌荡漾。这位少女就是女主角,孔子的母亲颜征在。
于是一只名叫丘比特的箭,唰地射穿了两人。你别让我还原中间省略的一万字,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找到,总不能给您瞎编吧,给您留点想象空间不好吗?
然后平地一声雷,山花烂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成形”了。
第二种说法:年龄悬殊
好在现在是21世纪,否则我一定被儒生们用笔杆子戳死:怎能如此作践大圣先师!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平时读书,连“野合”什么意思都搞不懂,告诉你们吧,凡是不合正常礼制的婚姻都叫野合。
婚姻的礼制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意思是男子16—64岁,女子14—49岁,是礼制规定的“合法婚龄”,这个年龄之外就是“野合”。叔梁纥当时多大呢?有人考证说他已经66岁了,超过了上限64。
举例说明,历史上不光孔子,连老子也是“野合”而生。相传老子的老爸韩虔既穷又卑贱,天生无耳,单目失明,身体一直不好,靠乞讨为生,活到72岁依然孑然一身。呃,这好像不奇怪哟。
韩虔有个邻居益寿氏可怜他:正好我府上有个老婢叫精敷,她还没出嫁,你俩可以凑一对。于是二人“野合”生老子。
不过,这个说法出自于唐代的张守节,他的说法引来一堆板砖:胡扯!汉文帝15岁就至少有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女人十二三岁生子屡见不鲜,七十岁生育的男人也不算特大新闻,怎么就没见到一个人说他们是“野合”呢?
很显然,以上的说法虽然都出自古人所谓的“史料”,但可信度极低,尤其是老子的出身简直是玄幻故事。
于是,唐代另一名大学者司马贞出手“打补丁”:“'野合’者,盖谓叔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意思是说,叔梁纥娶颜征在时,两人的年龄差距太大,老叔梁已经年近七十,颜征在还是个二十不到的少女,因此不合礼仪,谓之“野合”。
可司马贞话音刚落,也是板砖纷纷:古代男子纳妾,年龄差距五六十岁太常见了,比如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她的“老”公钱谦益就比她大五十多。乾隆最后一次选秀女时已经83岁,入选的秀女几乎比他小70岁,这岂不是皇帝带头“违礼”?
所以,怎么看都觉得张守节和司马贞都像是在给孔圣人找个体面的台阶。
第三种说法:非婚生子
于是司马贞顶不住了,他又提出第二种说法:“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意思是叔梁纥不买票就上车,鼓乐不吹就进“洞房”,这不大好,所以被人说作是“野合”。
这个说法又引出两个争议:叔梁纥和颜征在到底是“先上车后买票”,还是“逃票”?如果“补票”了,孔子就不算非婚子,如果没有补票,那孔子就是私生子。
儒家主流认为叔梁纥是有“驾驶证”的,还振振有词地出示两条证据:
当初叔梁纥向颜家提亲时,颜父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叔梁纥出身与我们门当户对,他本人是个勇士,唯一的缺憾是年龄太大,你们三个谁愿意嫁给他?老大和老二低头不语,老三颜征在说:我们听父亲您的安排。颜父说,那就你吧。
第二个证据是,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他被嫡母赶出家门,导致母子俩从此颠沛流离。两条证据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叔梁纥与颜征在的正常婚姻关系,不存在“逃票”。
可反对者理由也很充分:既然孔子是婚生子,怎么连父亲的坟墓都找不到?
史书记载,颜征在去世后,孔子想将她与父亲合葬,但不知道叔梁纥葬在哪里,只好将母亲的灵柩停放于五父之衢。
这就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孔子从来就没给父亲上过坟,其二,颜征在生前也没有告诉过孔子,父亲的坟地在哪里。
假如孔子是婚生子,不可能不去祭奠父亲。颜征在之所以不告诉孔子,是因为她的婚姻不合法,羞于告诉儿子。
所以这一派认为,“野合”是指叔梁纥“无证驾驶”,至于有没有野外作业那不重要。
第四种说法:结庐野居
其实,古人如果看到这个争论会很纳闷:野外交合很奇怪吗?年龄差距值得大惊小怪吗?这两个问题在当时都不叫问题。
年龄的事前面说过了,重点说一下野外交合。其实“野合”是古代先民的一种崇尚,根据相关史料和出土文物看,先民们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交合是最伟大的一件事,人类的繁衍应该遵循天地法则。
因此“野合”在古代是一种仪式,甚至是固定的节日,很多壁画都留下了当时的鲜活记载。春秋时期会不会遗留夏商之前的这个遗风呢?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历史发展很快,也很缓慢,很多古老的东西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数千年不变,比如走婚制,今天都没有完全消失。
前三条都说不通,因此,有人提出第四个观点,认为“野合”是指“结庐野居”。
史书上有一句“祷于尼丘得孔子”的记载,意思是说,叔梁纥和颜征在成婚后,二人到尼丘山祭祀祈祷,在那里有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丘”,字“仲尼”,并非人们所说他的头顶不平,像个山丘,而是纪念“尼丘山”受孕。
在海昏侯墓中,新出土了一面铜镜,上面的铭文似乎也验证了这个说法:“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祷于丘。”
又出现了“野”字,这个野居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将城里人叫“国人”,居住在城外的叫“野人”。城外又可以细分为“郊”和“野”,城外十里以内叫作“郊”,十里以外叫作“野”。
野居就是到城邑十里以外的地方结庐定居。这两段话联系在一起就是:叔梁纥娶了颜征在后,为了能让孔家有个健康的男丁,夫妻俩决定到尼丘山祈祷,并在那里建了一所房子住下,直到生下孔子后才回家。
为了给孔家留个健康的后人,老叔梁纥真是拼命了!也难怪孔子与众不同,父母集天地之精华于其一身呐!
司马迁记载这段历史时,估计跟我们今天的人差不多,史料不全,各种传闻混杂,某些资料影响孔圣人的形象,但又不能不记,所以只能用含糊其事的“野合”两个字带过,把讨论空间留给读者。
其实后人想多了,孔子不是个好掩饰的伪君子,他勇敢地承认了“吾少也鄙”。这几种说法,你更相信哪一种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