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四十一首《省试湘灵鼓瑟》(钱起)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省试湘灵鼓瑟
【中唐·钱起·五言古诗】
拼音版:
shàn gǔ yún hé sè,cháng wén dì zi líng。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féng yí kōng zì wǔ,chǔ kè bù kān tīng。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kǔ diào qī jīn shí,qīng yīn rù yǎo míng。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cāng wú lái yuàn mù,bái zhǐ dòng fāng xīn。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liú shuǐ chuán xiāo pǔ,bēi fēng guò dòng tíng。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qū zhōng rén bú jiàn,jiāng shàng shù fēng qīng。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作者介绍]
壹/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唐代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
文学赏析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名家点评
《旧唐书·钱徽传》:(钱)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炜深嘉之,称为绝唱。
《韵语阳秋》: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以是得名。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余亦常调,只末二语杳渺,咀味不尽。
《唐诗分类绳尺》:通篇大雅,一结信乎神助!
《唐风怀》:孙月绛曰:风致超脱,然体格却最稳密。
《五朝诗善鸣集》:真神助语,湘灵有灵。
《增订唐诗摘钞》:结自有神助,亦先有“湘浦”、“洞庭”二句,故接“曲终”、“江上”,觉缥缈超旷,云烟万状,吾谓此四句皆神助也。至“流水”、“悲风”,原系曲名,紧接“曲终”,真是神来之笔。
《唐人试帖》:承点屈平一句,亦补题法(“楚客”句下)。
《围炉诗话》:钱起亦天宝人,而《湘灵鼓瑟》诗,虽甚佳而气象萧瑟。
《而庵说唐诗》:落句真是绝调,主司读至此,叹有神助。
《大历诗略》:题境惝恍,非此杳渺之音不称。
《网师园唐诗笺》:曲与人与地胶粘入妙。末二句远韵悠然。
《唐诗近体》:结得缥缈不尽。
《唐诗五言排律》:先虚描二句,即点明题之来历,最工稳(首四句下)。结得渺然,题境方尽。“曲终”非专指既终后说,盖谓自始至终,究竟但闻其声未见其形,正不知于何来于何往,一片苍茫,杳然极目而已。题外映衬,乃得题妙,此为入神之技。
贰/
一
为什么古典诗歌在唐朝的时候达到空前的繁荣呢?除了文人传统竞相唱和,酬赠,学习,等风尚,更主要的推力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隋朝之前的出仕制度有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世袭制。而到了隋文帝时制定了科举制。
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允许平民携带证件自由报考,但仍然留有一定的察举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叫作“行卷”。
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诗、赋均是有韵的文体,讲究文辞华美,音韵和谐,诗歌要对仗工稳,赋要骈骊顿挫,基本上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学才华和学识水平。所以,进士考试最引人注目,常由礼部、吏部或其他朝中要员主持,或者由皇帝亲自命题,多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中者称“及第”或“夺魁”。及第后,皇帝赐宴,就算具备了做官资格。所以学习诗赋文章,就成了士子们必备的功课之一。这些考试时写的诗,就叫应试诗或试贴诗。
应试诗都是临场发挥的。官方规定体裁为是五言六韵排律,题目由主考官来命,并且限韵,也就是限题限韵。这类诗佳作不多,然而还是有人能以非凡的才华得以脱颖而出高中入仕,令人敬佩不一。其中,以钱起的《湘灵鼓瑟》和祖咏的《终南望雪》,最为出名。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湘灵鼓瑟》。
二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朝时各州县贡生到京师长安由尚书省的礼部主办的考试,通称省试。诗题“湘灵鼓瑟”,出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这里面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就是九嶷山那,他的妃子因悲痛而投入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江女神;她常常在湘江之畔鼓瑟缅怀从前的日子,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善是擅长的意思。云和是古书上说的山名,该山以产琴,瑟闻名。帝子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毛主席七律《九嶷山》有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这两句紧扣诗题,讲明帝子湘夫人擅长弹奏云和瑟。这种写法在试贴诗里是有规定的,必须以此为准。这句诗意很明白:我以前就听说过帝子湘灵擅长弹云和山瑟了。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冯夷pingyi,两字都读二声;上古时候司掌河水的大神。楚客,指屈原,在这指异乡旅行的客人。把河神冯夷都听得陶醉自舞了;而远游的旅客经过湘江江滨都会不忍听下去,越听越会因思乡而伤感了。一个空字,写出了冯夷不懂帝子湘灵的悲伤和哀鸣。他只是以为女神弹奏的是欢乐的曲子,便乐陶陶的自醉自舞。被贬谪流放的过江楚客才真正懂得她的乐曲里的哀伤,遂不堪卒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金,钟类的乐器;石,磐类的乐器。杳冥,极遥远的地方。凄苦哀怨的曲声打动了金石,袅袅清亢的乐声四散传遍遥远的地方。传哪里去了呢?接下来写道: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苍梧就是九嶷山,舜帝驾崩的地方。作者不写其他的地方专选写了舜帝的葬地。因为舜帝驾崩是引起湘夫人悲哀投湘江而成为湘灵女神的主要原因。这湘灵本来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当时一起嫁给了舜帝。诗写到这,读者都感觉得到悲风凛凛了。她的曲子感应到了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遥思;山上的白芷也感动得散发出芬芳。曲声随流水传出湘江;随着悲切的长风飞过八百里洞庭水天。真感人呢。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神来之笔!这个结尾把读者从远方拉回来,又到了江滨;把读者从虚幻拉回来,又到现实;从天上到人间;从有到无……真是神妙!并且再扣主题。给读者的想象力以无穷的空间。
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首五言排律的平仄 ,记住平仄规律后我们也可以写一些五言排律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咱们可以看到,这试贴诗是五律仄起不入韵的格式,它的平仄还是很有规律的,并且粘对有序。有诗友说只要记住“偶对奇粘”就可以啦,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为试贴诗,写成这么传神的作品,其实是很精彩的啦。这首诗,直接奠定了钱起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唐玄宗天宝十年,钱起进士及第,一时间这首诗被疯狂传诵,乃至成为千百年来的不朽佳作。我也常常呤诵品味这首诗。这首诗中间四韵八句,坐着靠惊人的想象力,用各种事物,从近到远来烘托出湘灵所抚的乐曲的魅力奇瑰,飘逸多姿,动感人神。可以说作者的想象力,能够上天入地,于山水之间自由驰骋,变化多端,荡气回肠,摄人心魄。诚古人所称之“鬼谣”也。
白马觉得:中间这四韵还是略有欠缺的,句式变化稍微板滞,不够灵活,都是“二一二”格式的句子;但在限题跟韵限意限时等多种条件的约束下,钱大才子竟然靠信马不由缰的想象力,冲破各种限制的樊笼,吟得佳制,不得让人不服!
四
钱起,字仲文,汉族人,唐吴兴人,今浙江湖州人。唐玄宗天宝十年进士及第,这首诗就是当年考进士的试贴诗。大历十才子之一,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可见其才华横溢。在诗名上与刘长卿并称“钱刘”;与郎士元并称“钱郎”,被时人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做过考功郎中,翰林学士,被世人称为“钱考功”。他还是大书法家怀素的家叔。
五
《省试湘灵鼓瑟》有几个版本,几个字有所不同。“常闻帝子灵”中的“常”字,有用“尝”字的。“流水传湘浦”中的“湘浦”二字,有的用“潇浦”,有的用“潇湘”。
叁/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像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像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像,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肆/
这是一首试帖诗。诗题出于《楚辞·远游篇》,云:“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旧唐书》卷168记此诗情形云:
起(即钱起——编者)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常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延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暐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暐深嘉之,称为绝唱,是岁登第。“绝唱”是说写得好。那个鬼故事当然是后来附会出来的,至于“究竟好在何处?有什么理由可说?”前人评语不外两端:一是切题,二是所谓“远神”。唐汝询《唐诗解》卷50云:
瑟乃神灵所弹,原无处所,是以而不见其人,徒对江上数峰而惆怅也。
这里只说得上一句:压根儿就不见人,不独曲终时为然。但“江上数峰青”又与题何干呢? “湘灵”王逸无注,洪兴祖补云:“上言‘二女’,则此‘湘灵’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可见得以前颇有人以为湘灵就是湘夫人,就是帝尧的二女。《楚辞·九歌·湘夫人》有云:“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王注云:“舜使九嶷之山神缤然来迎二女。”可见得湘夫人虽“死于沅、湘之中”,却可在九嶷山里。又《山海经·中山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这里的“二女”也就是湘夫人,那么,“江上数峰青”只是说人虽不见,却可想象她们在那九嶷山或“洞庭之山”里。钱起远在洪兴祖之前,他大概还将湘灵当作湘夫人的。
可是这么一说,这两句诗不过切题而已,何以称为“绝唱”呢?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云:“远神不尽”。但又云:“落句故好,然亦诗人意中所有;谓得自鬼语,盖谤之耳。” “神”字太麻烦,姑不去解释;说“远”,说“不尽”,究竟是什么呢?既是“诗人意中所有”,该不是怎样玄虚的东西。我们可以想到所谓“远神”大概有二个意思:一是曲终而余音不绝,一是词气不竭,就是不说尽,这两个意思一从诗所咏的东西说,一从诗本身说,实在是一物的两面。
还有,据《旧唐书》所记及陈季等同题之作,知道此诗所限之韵中有“青”字,钱押得如此自然,怕也是成为“绝唱”的一个小因子。《唐诗别裁集》评语有云:“神来之候,功力不与”,其实就是说的这个押韵的自然。
伍/
唐玄宗天宝十年,又一次的进士科取士开始了。在当时,国家选拔人才,不仅有科举制,还有察举、世袭等并存。而且,不同于明清时期已经完善的科举考试,当时并不规范,没有誊录制度,干谒之风盛行,再加上每次开科取士的人数极少,这让许多寒门学子报国无门。然而,这一年的进士名单中,却有个已经落第很多次的考生——钱起。这是因为他写出了令人无法拒绝的千古佳作:
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所谓省试,其实就是进士科考试。唐玄宗之前,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四年时,将其改由礼部侍郎负责。不管是吏部还是礼部,都属于属尚书省,因此当时就被称为省试。唐朝的科举考试需要作应试诗,它有严格的声韵要求,还规定了题目和内容。诗歌需要灵感,这样的局限虽然有利于公平,但也拘束了考生的发挥,所以应试诗鲜有佳作。但是,这篇《省试湘灵鼓瑟》却是例外,它传唱千古,足以让作者钱起扬名立万。
诗题为湘灵鼓瑟,这来自于一个哀婉的传说:舜帝出行时死去,就葬于苍梧山。他的妃子思念过度,投水自尽,化作湘水女神。人们常常看见她在江边鼓瑟表达自己的哀思。
因为是应试诗,钱起在首两句中便概括了主旨,表示自己听到过湘灵鼓瑟的传说。“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说的是湘水女神翩然而至,她带着愁容,以云和瑟弹奏其了令人断肠的乐曲。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的冯夷是水神,他闻乐起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了他并不懂湘水女神的音乐,并不是真正的知音。湘水本就在楚地,楚客说明只是过客,并不是当地人,很有可能是远谪至此的文人。他们倒是听出了其中的深意,再加上自己的经历,不由悲从中来,不忍卒听。
接下来,诗人用了四句来描述瑟声。“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说得非常优美,音律哀愁,能让金石都感觉凄苦,能响遏行云,传到无穷尽的苍穹之中。最后,它传到了舜帝葬身的苍梧山,感动了自己的丈夫。舜帝的灵魂让白芷吐出芬芳,与瑟相和。
这四句诗,作者以空灵的笔触,通过描写瑟音的感染力,绘制了一个神奇虚幻画面。在瑟声之中,天地动情,草木含悲。钱起在此时,更以“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两句诗,将这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到了顶点。湘灵的瑟音和舜帝策动的芳香,交相汇集,化作悲风,顺着流水传遍了潇湘大地,吹过了八百里洞庭。爱情不仅仅存在于一时,更是永恒不灭。
此时,诗歌如同交响乐的顶点,作者却用了两句出人意料地结尾,让它戛然而止。“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仅仅是钱起的神来之笔,甚至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也让全诗熠熠生辉,过目难忘。
它的妙处,一是由虚幻的世界重新拉回现实之中,这也与诗歌开头部分首尾呼应。二是突然转折的意外,让人措手不及,久久难以平复心情,久久难以忘怀。所以,这首诗让人印象深刻,而考生钱起也因此一举中第。
这横空出世的最后两句,给人无尽的遐想。曲终人散后,终究没有见到那哀怨的湘水女神,留下的只是一川江水,几座青峰。明亮孤寂的感觉,与此前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许女神的惆怅将会伴随江水青山,流传亿万年。
就是因为结尾太美,以至于产生了许多传说。有人甚至认为,这么鬼斧神工的诗句,绝对不是钱起这样的凡夫俗子所写,而是他在应试时偷听隔壁歌声而来的。后来在考场之中,便以此为落处。正史《旧唐书》中都是如此记载:
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炜深嘉之,称为绝唱。
其实,鬼神之说当然是子虚乌有,这一定是钱起自己创作的。不过,这样的诗句,当然不会量产,而是在实力、机缘的结合下说迸发的。钱起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为他加分不少。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