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 |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处理原则
转子下骨折是发生于股骨小转子及其远端5cm之内的骨折。属于较为常见的骨折,占所有髋部骨折的10%~30%。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该区域多发生病理性骨折,据统计17%~35%的转子下骨折是病理性骨折。
转子下骨折不同于邻近的转子间骨折,该区域内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如下:①股骨转子下区是应力集中区,骨折极不稳定;②股骨转子下区主要由皮质骨构成,血供相对转子间区域少,骨折的愈合能力相对弱;③多为高能量损伤,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④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骨折复位过程中避免显露内侧骨折块。本期内容将详细介绍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诊疗流程。
临床诊断要点
(6)股骨转子下骨折往往合并较大量出血,入院后应注意患侧下肢腿围变化,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及血容量的变化,预防休克的发生。
(4)髋关节三维CT。
3. 鉴别诊断
Seinsheimer分型法根据大骨片的数量、骨折线的形状与位置,将骨折分为五种类型。其优势在于强调了后内侧皮质的支撑结构,及其对骨折稳定性的影响,其中ⅢA型、Ⅳ型由于该结构破坏,发生内固定失败几率高。
Ⅰ型:无移位的骨折;
Ⅱ型:两块骨折(a.横形骨折;b.螺旋形骨折,小转子与近侧断端相连;c.螺旋形骨折,小转子与远侧断端相连);
Ⅲ型:三块螺旋形骨折(a.小转子形成一单独骨片;b.股骨近端形成一单独的蝶形骨片,但不包括小转子);
Ⅳ型:粉碎骨折,四块以上骨片者;
Ⅴ型:转子下-转子间骨折,任何转子下骨折伸展到大转子者。
治疗要点
1. 手术治疗适应证
(1)除儿童和全身状况不允许麻醉及手术的患者,应当选择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采取屈髋90°的股骨髁上牵引。
2. 术前准备
(1)完善常规术前检查;
(2)完善骨盆正位X线片、髋关节侧位及髋关节三维CT。
3. 经典手术方式
(1)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
(2)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
(3)动力髁螺钉(DCS)。
手术常见并发症: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翻畸形、骨不连、内固定失效、感染。
4. 术后康复
(1)术后早期疼痛稍减轻后,患者即可开始练习股四头肌静止收缩,髋、膝、踝、趾关节主动运动;
(2)固定后3~5天可两腿直腿抬高和膝关节屈伸运动,扶拐进行患肢负重练习。
手术要点
1. 关于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的扩髓问题
(1)扩髓后可以使用更粗的髓内钉,从而提供更好的初始稳定性。有研究表明,扩髓可以减少愈合不良和骨不连的发生率。
(2)扩髓减少了植入髓内钉时候所需要的力量,减少了脂肪栓塞的发生几率。
(3)扩髓过程中的技术误区:
① 偏心扩髓:可以导致一部分骨皮质的薄弱,从而影响愈合甚至导致疲劳骨折。
② 转速慢导致扩髓钻卡住:如果扩髓钻卡住,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取出,因为扩髓钻头在髓腔内断裂是严重的并发症。
③ 过度扩髓导致热坏死:对于股骨干中部髓腔狭窄的患者(9mm或以下),应当避免过度扩髓,否则可能导致髓腔内细胞的过热坏死。
④ 系统性脂肪栓塞:扩髓时应慢慢插入扩髓钻,并且在每次扩髓之间停留足够的时间,保证髓腔内压力恢复正常。快速插入扩髓钻可以会导致髓腔内压力升高。这有可能导致肺部的脂肪栓塞,造成肺功能衰竭。
2. 顺行插入髓内钉不要用锤子强行砸入髓内钉
(1)髓内钉应当徒手轻轻旋转插入髓腔,不能用锤子敲入髓内钉,更不能强行砸入。否则不仅可能导致医源性骨折,或反复敲打导致把持器与髓内钉之间连接松动,影响操作的准确性。
(2)插钉困难时应仔细分析原因,有时因髓内钉与弓形的股骨干不匹配,髓内钉的尖端顶在股骨前方皮质上,阻碍了髓内钉的进入。此时需要对股骨干进一步扩髓,或选用直径较细的髓内钉来解决该问题。
3. 接骨板螺钉固定理念
(1)对于简单的骨折:
①可以采取加压接骨板或者拉力螺钉在骨块间加压,获得绝对稳定;
②或者应用桥接接骨板长板少钉的固定方法,获得相对稳定;
③不能应用桥接接骨板却在骨折线两端的螺钉固定距离过短,这将导致应力集中甚致使接骨板断裂。
2)对于粉碎骨折:
4. 内侧骨块的血运保护
对于后内侧皮质粉碎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无论是有限切开髓内钉内固定,还是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都应该避免在复位时对内侧骨块使用较大的拉钩,或者直接分离其表面的软组织,否则将造成该部位缺血坏死,从而引起愈合不良或者骨不连。
参考资料:《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外科医生手册》
作者:王国斌,张英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