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撑子

上篇博文发表后,草月儿和另一新浪网友在评论文章中提到那时候的新袜子(洋袜子)买来后都是先从底下剪开口,缝上“袜底”再穿。这使我也想起来了。不过一开始人们并没想到这样做,刚有洋袜子那会儿,还没有实践经验,只知道它不耐穿,很快就在脚后跟和脚趾头处破洞,让人感到十分可惜。实践出经验,中国的女人就是伟大,很快就想出了办法:未雨绸缪。新买来不等穿,先在袜底上从前到后纵向剪开,然后将纳好的袜底(像鞋垫)缝上去,并在脚后跟上面和脚趾上面也缝一层约一寸宽的布,这样就几乎“万无一失”了。这些附加的部分差不多能奉陪原件到底,多半比原件还命长。这种袜子保留了洋袜子的美观,增加了布袜子的耐穿,外洋内土,土洋结合,中西结合,够棒的吧?再后来又有了简化的办法:新袜子不剪开,直接在袜底上和脚后及脚趾处缝上较结实的布。这样比缝上袜底柔软舒服多了。

不管哪种縫法,都需要一种工具——袜撑子。现在也绝迹了。是木制的,像鞋的样子,瘦小些。有前头和后跟,没有鞋帮两边的部分,前头和后跟用一木条连着,以便操作。操作时将袜子套上去,很像现在卖袜子的脚模特,只是没有人家脚模特的样子秀气。然后就在撑好的袜子上面飞针走线,各显其能。女人的针线活在这里也能显示出来,因为袜后跟的布需要缝得高出鞋后沿一点点,不能明显看出来,又不被鞋后沿磨破,技术咋样,袜后跟上见分晓。老伴年轻时有一女同学曾主动向他示好,当时我问他为什么不能与其结为秦晋,他说,看她脚后跟上的活就决定了。

六七十岁的女同胞,谁没缝过袜子底?谁没补过袜子?可能有,但少。

六七十岁的男同胞,谁没穿过补的袜子?也许有,但肯定少之又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