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河“放河灯”

沣河,汇集了从大峪、小峪、太乙、石砭峪、子午峪、沣峪、祥峪、太平峪等众多峪口之山水。沣河水流终年不断,润泽了河两岸田园稼禾。8月18日《西安地理》介绍了沣河旁的马王村,笔者走访村民,拜访文化学者董颖夫、崔皓老师,得知马王一带在沣河有“放河灯”之习俗,“放河灯”是流行于长安区马王段沣河沿岸的民间游艺活动。

(沣河上游沣峪河)

沿沣河两岸的村民,为了寄托美好的希望,感念赵舒翘捐资修建了沣河22孔石拱桥,沿河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为了感恩戴德,并祈求神灵呈祥赐福,免遭水患,消除灾害,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年年大吉大利,从清末光绪年间,便自动发起了“放河灯”这种祭祀性的民间游艺活动。

(赵舒翘 1847~1901,清朝末年大臣。字展如,号琴舫。陕西长安人 )

“放河灯”于每年春节正月十五日夜晚举行。从马王村沣河上游河头村放起,到马王村、客省庄桥头为止,其间漂游达2.5公里。沿河两岸的村民都踊跃参加,也有外地群众闻讯纷纷云集而至,观赏放灯盛景。

河灯制作方法是:做一块四方形的木板,长宽各2尺,刨平推光,钉上边沿,然后用软面团做一个灯油碗,粘放在木板正中,碗内放置棉花做的灯捻,倒入清油,外边用七彩纸糊成灯围,放灯时点亮灯捻。

放河灯的中心设在桥头两侧的龙王庙前。高筑法台,张灯结彩。法台的一旁几个角设置有十尊神像,即大神、丁甲、功曹、伽蓝、土地、风婆、云童、雷公、电母、东海龙王;他们各自手持祭器,威然而立。在台前,放置一艘用彩纸糊起来的,长达数尺或丈许,宽达1米或数米的纸船。船两侧画着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卦符号”,船头船尾各插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标志彩旗,迎风招展,猎猎有声。参会的人手擎香蜡供果,围着纸船形成一个偌大的圆圈。法主身披袈裟,手持法铃,口中诵经,躬身驱步,按铃声的节拍,在十尊神像前萦绕起舞后而登台作法……

(长安区沣河桥头龙王庙放河灯)

此时,从河头村漂放的河灯,顺河流漂浮而下。五颜六色的河灯,密如银河繁星一般,顺着蜿蜒曲折的河水向下游漂流,灯光闪烁,时暗时明;河岸远眺,其势非常壮观。待河灯漂流到桥头,人们便将纸船火化,大火熊熊,腾空而起。与此同时,有些许愿者趁机烧纸焚香,祈祷亲友万事平安,大吉大利;消除灾害,呈祥赐福。还有人围着火船开始进行各种游艺活动,尽情跳跃,直到夜半方休。

当河灯漂流到桥头两岸,人们争先恐后地捕捞河灯。新中国建立前,妇女生儿育女成活率低,妇人们想生个如愿的男女,就在河里捞河灯实现自身愿望。据当地迷信说法,捞上红灯者可生男娃,捞上绿灯者可生女娃,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捞,把河灯“请”回自家,点亮放一夜晚,就会如愿以偿。此风俗活动因放河灯和捞河灯以妇女为主,她们是此项活动积极倡导发起者,也是热心组织活动者。

(沣河梁家桥)

新中国建立后,马王村沣河桥“放河灯”活动逐年减少。1957年沣河发大水,柳林庄、河头村河堤决口,村庄被淹,房倒墙塌。下游新河庄、新旺村、曹家寨、马王村也被洪水围困。新年正月十五日晚,沿岸村民最后一次放河灯,祈求神灵免遭水患,减少灾害。由于河流挖沙改道,加之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近五十年来放河灯活动随之停办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