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图说】润芳《诗经溱洧中所写芍药,实为牡丹》
图文/润芳
【作者简介】润芳,原名申芳玲,教师一枚。兴趣广泛,而无一专;无事宅家,养花饲狗。率性固执,豪爽仗义,人送外号“独行侠”。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的是上巳节,青年男女一起游春,互赠芍药表达爱慕之情。而上巳节是农历的三月三日,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中旬左右,正是谷雨时节。俗语“谷雨看牡丹,入夏赏芍药。”所以诗中所写芍药,实为牡丹。
秦汉时,牡丹从芍药里分出来,叫木芍药。
在皇家园林中种植牡丹,始于隋炀帝。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建都洛阳并辟西苑。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等名贵品种。”
而使牡丹名冠天下源于李唐王朝。
盛世的唐王朝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时代,至今仍津津乐道,梦回唐朝是许多今人的穿越梦想。胸襟博大、从容不迫的盛唐王朝培育了唐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大美。凌寒的梅花太冷,清幽的兰花偏弱,出水的芙蓉太孤高,浓郁的桂花姿容太平凡,这些花与盛唐王朝是不合拍的。只有牡丹以硕大的花型、娇艳的姿容、华贵的气质征服了唐人的心,成为唐王朝的国花。
唐朝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由此牡丹被称为“国色天香”。而白居易的《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通过写长安城中贵门大户争相买牡丹花地热闹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追捧牡丹地盛况。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千百年来,牡丹圈粉无数。说几个神级粉: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之于牡丹,世人最熟悉地莫过于女皇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将武则天说成一个暴君。洛阳在唐时做过陪都,颇得武则天地青睐,盛极一时。今天洛阳为牡丹之城,恰恰说明与武则天地喜好有很大关系。武则天极好牡丹。据舒元舆《牡丹赋》,“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是说武则天的家乡,种有牡丹,而且品种“特异”,京城没有,因此,武则天命人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
如果要用一个人来比牡丹花,恐怕大家第一想会到杨贵妃。杨贵妃是大唐盛世的牡丹花,雍容华贵,艳冠群芳。而她本人也极爱牡丹。唐开元年间,宫廷上苑,遍植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花与人相映成美。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花即美人,美人即花。
诗人与花永远有不解之缘。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
中唐诗人刘禹锡,曾任洛阳太子宾客,又称刘宾客。他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成为咏牡丹绝唱。
大诗人白居易《惜牡丹》,“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爱花惜花之情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皮日休《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诗人真是不知怎么夸牡丹了,大白话出来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于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地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暮年之时,在自家庭院携锄栽牡丹,并感慨赋诗,“携锄庭下斸苍苔,墨紫鞓红手自栽。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陆游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后来,他还写了一本《天彭牡丹谱》。
明清时,牡丹粉得说慈禧。别看是满人,可自幼在中原文化熏陶中长大,极爱牡丹。在故宫御花园和皇家宫苑中种了许多牡丹,“垂帘听政”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在故宫游览时,看慈禧的照片,贵则贵矣,却无雍容之气象,末世王朝,有的只是眉间的丝丝烦愁。
时代变迁,花的魅力岁岁不减,寻常百姓年年看花,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