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鸿汲古创新,画出青藏高原独特的美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张海鸿以青藏高原为创作基地,从事雪域山水画创作,渴望以浪漫的形象思维和扎实的笔墨质量,呈现出高原独特的美。他的作品突破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狭窄观念,追求雄浑苍莽、博大神奇的高原大气象、大境界的艺术境界,被誉为雪域中国画继起的寻找者和感悟者。
张海鸿:1966年出生于青海,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入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课题工作室;洪厚甜工作室研习书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画家、青海省文史馆研究员、青海书画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青海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青海省西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品先后在日本、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希腊等国家展出,多件作品被艺术馆、研究院等单位收藏,并选入《中国当代山水画集》、《世界美术集》、《新中国六十年美术作品选集》等多部大型画册,被《中国美术家》、《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十多部辞书收录。同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书画家”、“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西风浩瀚—西北五省国画百家”等荣誉称号。
张海鸿说,青海山水画家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具有独特的景观符号。高原独特的地理、地貌、历史、人文形成了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而这也给画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景观符号和审美境界。
生活在这特定环境中,自然景观带给画家的是由特殊点、线、面、色的节奏韵律和中国画笔墨以及各种肌里材料等等构成的高原景观符号,如何去发现创造这一高原景观的意境符号,需要努力用心感悟自然万象,将高原客观自然中博大雄浑与主观相结合,寻找到高原景观的意境符号。
张海鸿之所以将青海的山山水水描绘得如此真实,将青藏高原独特的雄浑苍莽、博大奇神、深沉肃穆和浩渺无垠描绘地如此淋漓尽致,是因为海鸿连续数十年遍访祖国名山大川,及青海境内祁连、赤岭、阿尼玛卿、昆仑、唐古拉等,进而南下至雅鲁藏布江流域,历经艰辛去寻找中国西部山水画的创作灵感。
张海鸿先生在中国画学习道路上的定位思考是清醒的,较早地确定了立足本土、汲古创新地方向。早期十分注重对传统中国画画法地学习揣摸,曾对范宽、石涛等山水大师地山水画击发倾心领会,吸取了灵秀、湿润、婉丽的韵味。
在学古的同时,结合大量的本土写生,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河湟谷地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淡漠傞擦、勾勒和土红、石青为基调的高原山水画初始风格。这一初始风格,使他以青年人的勇气和聪慧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境界,画出了自己雄大肃穆的面目。
在张海鸿先生的山水画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画对光情有独钟,这也正是青海山水画的特点之一。张海鸿画家认为,光可以传达大自然的神韵。
作品以墨为主,多用墨少用色或不用色的画法是青海山水画的妙处所在,注重画面构图,墨色布局、整体的黑、白、灰关系,强调了黑白、浓淡、干湿、疏密以及线条与墨块之间的各种对比。使画面给人以美感、和谐、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