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字画让藏家爱不释手
唐寅生于1470年3月6日,字伯虎。祖籍晋昌,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母亲丘氏。有一弟一妹。
今天能看到的唐寅传世真迹,应该不是画家创作的全貌。原因有二,一是500年光阴的消磨,很多藏品因为保管不当、兵火战乱等等原因而不复存在了;二是由于收藏家的眼光导致的人为淘汰,当藏家完全从个人眼光来选择藏品时,他肯定不愿意花钱买下他认为“不好”的作品,于是此类被想当然判定为“不好”的作品就很难流传于世了。因此,在欣赏明四家的画集时,仔细地比较,会发现题材不够丰富。
唐寅为传统绘画所作的贡献,大致可概括为三点:其一,综合南北二派,弘扬了文入画的传统。我国的传统绘画.到了北宋初期,由于地理条件和风格的不同,始分为南北两大画派。北方画派以李成、关仝、范宽为代表,画风深厚旷远,石体坚凝,风骨奇峭,气势雄伟;而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宗师,画风柔和温秀,笔墨潇洒含蓄,水墨湿润华滋,远近感强烈。但又有各自的弱点,比如北方画派.笔锋太露,缺少含蓄,缺少韵致和远近感等;南方画派缺少骨力、庄严和气魄等。唐寅的功绩就在于打破了门户之见,从笔法、气势、笔意和设色上,把南北两派不同的源流,扬长避短,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画的长处,最 后形成结构严谨,风骨奇峭,笔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他的画,既有宋画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画的书卷气,为吴门画派的崛起,为弘扬文入画的传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二,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唐寅不仅是一位著 名的画家,而且诗文、书法的造诣也很深,在诗书画有机结合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贡献。其结合方法:一是书风与画风的一致与和谐,书法的意趣与绘画情趣极为相近,因为两者都强调人格与真情的再现。唐寅的书法渊源于赵孟頫和李北海,用笔秀润缜密,刚粟结合,意态端庄潇洒,近似“院体”的山水画风,但又在规整中具清润之姿。二是将书法用笔之法运用于绘画,这在唐寅传世绘画作品中较为明显。此外,诗与四的和谐一致,也是唐寅画的又一特色。比如,唐寅的诗文,豪放不羁,戏语中寓忧思;他的绘画也和诗一样,如纵{壬中见深沉,戏笔中寓思想。其三,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唐寅绘画中的题诗和情感,紧扣画的主题和意境,以阐发或充实画面的内涵思想。而作品中的望背兰墨,又通过象征、寓意、拟人化等手法或意境的创造,形象地表达出诗意,这种诗与幽的冤美结合,也是唐寅画的一大特点。
唐寅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终于把身体搞垮了,嘉靖二年的冬天,53岁的唐寅在病痛中挣扎着爬了起来,看着窗外,心想着自己是看不到明年的桃花了,提起笔写下了一生的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这首诗,就是这位命运多舛的风 流才子,在尘世的最 后一声叹息了。
唐寅有一首很著 名的诗,叫《桃花庵歌》,里面有一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广为流传,他放荡不羁、流连于欢乐场是否是因为没有被别人看穿呢?1523年,穷困潦倒的唐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关于他的故事却一直被世人流传。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 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历史上记载他是个风 流才子,诗、文、画俱佳。他率性不羁,有时用“江南第 一风 流才子”印,由于仕途多舛,就游历名山大川,专门致力绘事,以卖画为生。他长于人物,特别以仕女画见长。他画春宫画,与他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关系,也是他风 流性格不羁的表现,可能也是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虚伪以及封建礼教的讽刺和反抗。明、清两代,有一些知识分子看透世事、绝意仕途,只是徜徉于山水之间,沉湎于妇人之乐,吟诗作画,了此余生。在中华性文化博物馆中有一副木制楹联,上写“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