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自斩8大专业“庸大全”和“精小专”之争引热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基本走向是面积越来越大,专业越来越全,学生越来越多。很少看到有中国大学没有上级指示或者压力的情况下,自愿消减院系数量。

但是,前几年这样的事发生了,电子科技大学自行撤销了8个专业,分别是:土木工程(工学类)、核工程与核技术(工学类)、统计学(理学类)、经济统计学(经济学类)、财务管理(管理学类)、市场营销(管理学类)、教育技术学(教育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类)。

一下子看起来似乎觉得是不是新闻写错了,电子科技大学,可是中国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龙头大学之一,从校名上看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大学,可你看看撤销的这些专业都是什么?土木工程?盖房子的;市场营销?卖东西的;财务管理?算账的……这完全和电子技术不搭边吗!

其实,电子科技大学出现的这种现象,在中国大学中是非常普遍的,有些大学发展得更为离谱,更富有想象力。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的因素,中国大学的发展很像是奥运口号:更大、更全、更多!(奥运是更快、更高、更强)

更大:学校更大,中国大学不断地在新建校区,新建分校,仿佛永远到不了成年,一直在生长。

更全:更齐全的院系设置,更齐全的专业,只有没想到,没有做不到,不断发展,从某个专业学院进化为多个更大一个专业的学院,进一步发展成综合性大学。

更多:学生越多越好,教师越多越好,经费越多越好,什么都是越多越好。

但是伴随着三多而来的却是所谓的“庸大全”。学校变得更平庸,只不过是一种又大又全的平庸。

原来福建有一所专科学校,是国内非常顶尖的海洋航运方面的专科学院,在世界上都有不小的名气,为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培养了很多航运方面的人才,但现在已经没有这所学院了,由于当地要建一所大学,把这家著名的专科学校给合并了,原来的专长不见了,而新建的大学也不过是国内一所三、四流大学而已。

我们国内大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庸大全”呢?其实这和我国大学以及地方的考评制度有关,比如,大学要追求政绩,要更多经费,就必须把大学做得更大更全,地方要凸显政绩,一所地方大学当然规模越大越好,级别越高越好了。

但是,大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是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慢慢提升起来的,那种依靠盲目增加科系,盲目扩大规模,造成师资力量不够,教学和科研质量自然上不去。

还有些学校抄近道,走捷径。既然科研人员没有,就干脆增加些不需要科研的科系,比如前些年已经烂大街专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这些专业基本上是抓几个老师就能开课,既不需要设备,也不需要科研,专业名称高大上,但学生毕业出来基本上没什么真本事,工作也很难找。

“庸大全”式的办学模式,虽然让大学飞速变大长胖,好像吃了“禾大壮”,但大学的体质却没有变强,反而更虚弱了,就算世界排名上升了,但科研和教学能力有没有提升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次电子科技大学痛下狠手,“自斩”8大无关专业,他们应该是想走另一条路“精小专”。其实这样的办学模式在世界上有很多成功案例,都是国际顶尖的大学,这些大学不因为小或者专业少而被人看不起,反而因为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到了极致,而备受世界推崇。

比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看看,是“学院”,这在中国首先就低人一头了。但麻省理工学院却是世界上排名前5的顶尖大学,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就有93位。

加州理工学院创建于1891年,但规模一直不大,目前全校学生仅2000人左右,但该校共有74位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曾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唐姓打工皇帝,就曾经因为假冒加州理工的博士被揭穿而声名狼藉。

建于1769年的达特茅斯学院是私立研究型大学,但由于其保持着极其“精小专”的学术标准,一直保留“学院”的称号,全校学生仅6000人,达特茅斯培育了许多知名校友,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24名美国州长,2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79名罗德学者以及许多学术界、政界和商界的领军人物,包括美国副总统、国务卿、联邦部长多名,世界各地的名人更是不计其数。

电子科技大学的“自斩”科系行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救赎行为,该校作为传统985大学,现在的双一流大学,在这些年的发展上似乎遇到瓶颈。

我们知道,双一流是来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份文件。原来的985和211相当于我们自己家里玩儿,现在这个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更强调“世界”两个字,要打开国门和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比拼比拼,所以更多地参照了THE、QS、U.S. News以及软科等世界大学排名体系。

我国首批双一流大学是42所,在2016年进行评估时,电子科技大学排在了40位,地位岌岌可危。由于电子科技大学本来身子板就相对弱一些,如果再不迎头赶上,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双一流的行列。

所以,电子科技大学想明白了,原来追求的“庸大全”并没有提升学校的实力,反而因为精力分散,财力分散,对自身的优势学科后劲乏力,那些当初草率增加的边缘学科成为了学校的鸡肋,反而是越快处理越好,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倒也干错利落的“自斩”鸡肋学科,向着“精小专”方向发展。

现在两年过去了,效果如何呢?依据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电子科技大学已经由2016年的排名40上升到排名32,看来“精小专”的道路对电子科技大学来说是适合的。

我们也希望中国其他大学都能认真审视自己,不要一窝蜂地学别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优,大不能平庸,小必须要专精,否则只会是越走越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