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诗词记录生活,是才情,更是一种胸怀

文/踪影从北宋走来的大文豪苏轼给我们留下诸多精彩诗章,他的经历,他的才情,他的胸怀。让我们容身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拜谒苏轼才华横溢,仕途坎坷,令人敬佩的一生。“乌台诗案”一百多天冤狱,苏轼受尽折磨,差点儿丢了性命。出狱后被贬到蛮荒之地黄州。黄州是苏轼脱胎换骨成为“东坡居士”重要之地,是黄州早就一个“东坡居士”,是“东坡居士”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难以复制的精神文化遗产。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初到黄州的生活用“窘迫”二字形容,可谓恰到好处。他最初住进一座破庙里。那时候的苏轼,薪水锐减(受处分的官员,薪水自然是飞流直下的)。就是在那座破庙里,面对寂静的夜晚,深夜不能够安睡。辗转难眠到深夜,他起身来到庙外,昂头仰望,残月高挂,疏桐静默,想起自己的仕途经历,五味杂陈,他写下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时的苏轼深夜难眠,他独自往来,夜深人静,时间仿佛也静止了。然而,他内心深处并非没有波澜,他借用“孤鸿”的缥缈,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和心境,让我们后来了千百年的读者,体会到了那个独自徘徊在残月高悬,树影疏落,深夜寂寥,荒无人烟的瘴气蔓延的破庙院里。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到黄州一段时间后,一家老小追随苏轼来到黄州,破庙难以满足一家二十几口人的栖身之需,他们搬进了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临皋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逼仄。在空荡荡的厨房烧火煮寒菜,破灶下燃烧着潮湿的芦苇,这样的人间烟火,还真的是有些呛人,有些令人不忍卒睹。正不知所措间,忽见乌鸦叼来了未燃尽的冥纸碎片。苏轼恍然:原来是寒食节到了。我们的大文豪又来了诗性,苏轼信手拈来《寒食节二首》自我解,摘录于下: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时,苏轼居住在渔舟一般的小屋,面对鸿蒙江水,看到乌鸦衔来燃烧未尽的冥纸碎屑,得知是时令已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一个纪念的日子,然而,苏轼也只能在空空的厨房里,望着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釜底,煮一些些寒菜。此时,天子的宫门有九重,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祭奠;拟学阮籍作穷途一哭,然而,心已冷如死灰,难以燃起。

黄州终于成就了苏东坡‍苏轼虽然是得罪了人,被人诬告而卷进“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流放蛮荒之地。但总有一二知己,真心实意帮他度过危难。在一位马姓朋友帮助下,苏轼得到一块撂荒土地,他开荒种地,有了收成,生活的一日三餐,总算有了着落。他自酿美酒,自创菜谱,他泛舟江上,寄情诗酒,放浪山水。他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也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研制东坡肉,煮东坡粥,酿东坡酒;他写《猪肉颂》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在此,苏轼为自己取雅号“东坡居士”。苏轼在成为“东坡居士”之后,整个性情发生了大变化,正如他写诗自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黄州成就了一个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的苏东坡。这种变化,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不可以想象,苏轼的一生,如若没有黄州,那些惊世骇俗的诗词作品:《赤壁怀古》、《定风波》、《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等等绝世佳作,我们哪里去找?

串连苏轼跌宕一生的佳作小结:清·王国维说:“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成功的人生,走到哪里,都是一种传播和创造,无论那心境是怎样的心境。是哀,是乐,都能留下内涵,丰满的痕迹,那痕迹随着岁月流转,成为一道耀人眼眸的光影,那光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光芒,是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苏轼写于黄州的诗词篇章,既是黄州在大文豪笔下的一种美的展现,也宣告着苏轼在成为苏东坡的路上,历经磨砺,进入了人生一个崭新的阶段。踪影于2020/12/4#苏轼#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