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族彝器铭文释考之师汤父鼎
毛氏族彝器铭文释考之师汤父鼎
器名:師湯父鼎
年代:周懿王十三年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通高21.8、腹深13.5、口徑26CM,重5.9KG。
出土地點:傳聞1991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齊家村
流傳:劉喜海、劉體智舊藏
判讀:毛氏族小宗之彝器
【釋文】:隹十又二月初吉/丙午王才周新宮/才射廬王乎宰歆/易盛弓象弭矢/箙彤矤師湯父拜/稽首乍朕文考/毛弔䵼彝其邁/年孫孫子子永寶用。
师汤父鼎 铭文拓本
【句读】:隹(维)十又二月初吉,丙午,王才(在)周新宮,才(在)射廬,王乎(呼)宰歆易(赐)盛弓、象弭、矢箙、彤矤。師湯父拜稽首,乍(作)朕文考毛弔(叔)䵼彝,其邁(萬)年孫孫子子永寶用。
【年代考】首句曆日是周正王年历。因师汤父鼎铭“周新宫”、“射庐”同时也出现在《十五年趞曹鼎》(金文集成.2784),该器铭文中出现龚王(恭王)。“射庐”还见于匡卣,该器铭文中出现懿王(金文集成.5423)。故多数学者认为师汤父鼎年代在恭懿时期。个别学者试图通过铭文中月相“初吉”考证其绝对年代,以初吉就是朔日推算,最可能的是在公元前903年11月27日,认为该日为周恭王二十年十二月初吉丙午。然西周初吉并不在朔日,指的是胐日。一般在阴曆月的二三日。承大月初吉在初二日,承小月初吉在初三日。且西周月分并不以朔日,惟以平气而分。此铭初吉在丙午,则朔日或在乙巳、或在甲辰。查张培瑜《先秦史历表》结合毛氏西周断代年表,证知惟有公元前887年11月3日(农历甲戌年十月初三)合曆。该月朔日干支在甲辰。前月大,胐日(初吉)正在初三日。是日在霜降后三日。周曆以冬至日为年首月首,霜降至冬至尚有二月,是知此年有设闰月。西周一般是在年尾置闰,称十三月。已知公元前899年为周懿王元年,则是年为周懿王十三年。
【铭文注】周新宫、射庐多见于共懿孝夷时期彝器,是王之仪礼场所。器中宰名因有泐蚀,旧释为雁或应,哲以为非是。此字从尸从辛,乃屖字。与竞卣中的伯屖父、害簋中的宰屖父为同一人,也即毛公鼎器主之屖(歆)父。毛公鼎之年代,郭沫若定为宣王世,从者甚夥。唯唐兰以为是历王世。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是夷王世。哲以为毛公歆父在懿孝时即为宰,周夷王时任冢宰职,作器当在夷王世显然,哲考证是在周夷王元年。宰屖父从懿王世活到厉王世,为师汤父宗长。此铭师汤父称其父考为毛叔,可证其为毛氏小宗,亦说明西周称谓之复杂。师汤父显然氏称为毛,然以职爵+私名为称。若彝铭不写其父为毛叔,则不可知其姓氏也。
同样的,还有传说是陕西岐山出土的师遽簋盖,其铭曰:“隹(唯)王三祀四月既生霸辛酉,王才(在)周,客(格)新宫,王(诞)正师氏,王乎(呼)师(朕)易(赐)师遽贝十朋,遽(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休,用乍(作)文考旄吊(叔尊簋),世孙子永宝。”董作宾、李学勤先生均认为是恭王3年器,但据哲研究,“師遽簋蓋”铭文历日是在公元前898年(周懿王2年)。西周“年、祀”纪年稍有不同,差值有一年。
从历史材料看,自“中旄父(毛懿公)代管叔”接管西周王师以来,终西周一朝,毛氏族人(大小宗子弟)都有担任师氏的惯例,而毛氏宗长则在王室或任司空、司徒,或为太师、塚宰等要职,地位十分显赫。师汤父、師朕、師遽皆毛氏族人,盖为四世祖毛班之子毛伯遣之孙辈。
毛家小子天哲于浙江金华
∨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日
∨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