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今日开幕
2021-10-13 诗歌,一种浪漫而又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形式,高度凝练、短小精悍,是语言中的艺术。与诗歌相伴,无疑是幸福的,住在一座诗歌之城,又是幸运的。
横跨长江两岸的马鞍山,境内山水纵横、峰奇岭秀、溪清鱼肥,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偏爱的山水之都。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朓开始,以诗仙李白流连终老于此为标志,千余年来,诗人与马鞍山的绵绵情意,成就了这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
追寻先人的脚步,得益于先天的优势,诗歌在马鞍山这片充满诗意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茂盛、繁荣,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城市发展赋予能量,成为马鞍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印记。
一份追寻先人脚步的坚定豪迈
大江东去,奔流浩荡。山川清秀,人杰地灵。
诗意盎然的马鞍山,与诗歌的不解情缘,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先天的优势。自古以来,马鞍山地区便为东西交通之要冲,南下北上之咽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云集星散,文明之厚重在此沉淀。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之际,马鞍山属于楚头吴尾。秦汉时期,东西两岸又分属会稽郡与九江郡。六朝更迭,马鞍山成为扼守首都建康(今南京)之西南门户,军事地位陡升。同时,地近京畿,王孙贵族常于此啸吟咏叹,“文的自觉”随之到来。唐宋时期,江北之和州(州治历阳)、江南之太平州(州治当涂)得到进一步开发,交通便捷,人文荟萃,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诗文流韵,灿然生辉。流风余韵,波及元明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200多年前,年轻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雄心万丈,仗剑去国,出三峡,浮江汉,游吴越。当他刚刚踏上马鞍山这片奇丽的山水之境,只轻轻一首《望天门山》,便登上了盛唐诗国的时代舞台。
千古人文地,一城山水诗。歌咏马鞍山的诗文蔚为大观,傲视江东,垂声后代。
马鞍山作为诗仙李白的终老之乡、绝笔之地,除李白之外,周兴嗣的《千字文》、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千古名篇均成就于此,还有白居易、杜牧、曾巩等600多位诗人雁阵般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可以说,马鞍山的诗文底蕴极为丰厚,马鞍山人也十分珍惜这一历史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矢志不渝挖掘内在的诗歌文化。
斯人已逝,但诗意栖居,追寻先人踪迹,却成为这座城市矢志不渝的坚守。
一个坚守了33载的诗歌之约
延续千年连绵不断诗风熏陶下的马鞍山人民,在崇尚诗歌的同时,更加热爱文化,以诗歌为灵魂的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人们参与诗歌节、传播诗歌文化,让诗歌的“基因”深深烙入城市肌理。
为纪念诗仙李白,传承诗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流,自1989年起,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节庆期间开展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国际友人吟诗会、经贸洽谈、旅游观光、李白研讨、群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作为首届诗歌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马鞍山市文化名人戎林对3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他回忆,李白诗歌节当时还叫国际吟诗节,活动大受欢迎,还来了很多国际友人。
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鉴于多年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的成功经验和良好效果,200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我市举办。
自2006年开始,在中国国际吟诗节的基础上,每年举办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
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中国诗歌之城”现已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2015年,马鞍山开通了“诗歌之城”微信公众平台,为诗歌爱好者提供诗歌资讯和体验服务,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诗歌文化资讯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让诗歌爱好者尽享“诗歌盛宴”。
2018年,中国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迎来了30岁的“生日”。
30年的发展,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不断刷新,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得到不断提升。
时间来到2021年。经过30多年的积累,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发展到融歌舞、吟诗、经贸和旅游等为一体的系列活动,已形成独具魅力的本土特色,并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闪亮而耀眼的“文化名片”。
2021年10月13日,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红色”和推进长江大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生态绿色”,第33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将再次启幕,实现新的跨越。
一束照亮悠长生活的精神之光
寻诗歌之魂,品诗歌之美。诗歌犹如一束温暖的阳光,为每日平淡的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住在诗的城,怀揣诗的梦。诗歌赋予了城市以浪漫灵动,也让住在这座城里的人充满了骨子里的文艺气息。他们热爱诗歌,吟诵、背诵、抄写、创作诗歌的文化活动每年都在举行。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少年儿童,每一年金秋,他们都会在一场以诗为名的盛会中相遇,尽享诗歌带来的惬意,陶冶高尚情操。
自2001年起,马鞍山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青少年古诗文吟诵活动,成立各类群众性诗社百余个,欧震、李刚等一批新生代诗人佳作不断。市民爱好、学习和创作诗歌的文化氛围浓郁。据统计,目前有2000多位市民一直在坚持诗歌创作,这些市民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网红”草根诗人陈宗仓,因儿子求学在马鞍山打工。来到马鞍山的第一年,他知道了诗歌节。因为爱好写诗,他在这里很快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友。2017年,他在市文化馆的推荐下,作为群众文化的代表参加央视节目录制,在央视的舞台上朗诵自己的诗。2018年,博望区丹阳镇草根诗人王庭赞的作品《关于影子》组诗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石杨杯”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多年来,虽身处艰难,王庭赞仍不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著有《午夜独白》《午夜诗魂》《午夜情结》《午夜物语》《纯南抒情诗选》《午夜微雨》等诗歌作品。
“诗歌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作诗歌是幸福的,与诗歌作伴,人生将永不孤寂。”曾获得红星杯“校园小诗人”诗歌大赛一等奖的蒋玉栗动情地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片诗意的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才人。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这座城市将继续阔步向前,用心为新时代唱出嘹亮动人的新歌,用笔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写出更加美丽辉煌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