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受理学文化影响的“石头城”:杏木元古村

【讲述永州故事】受理学影响的“石头城”:杏木元古村

据查零陵区石岩头镇西南部有一个房屋、阶梯大多以石头依山势高低垒砌而成,民居高低错落有序的"石头城"。出于对古文化的探究,前往“石头城”探寻。

走过田埂路,就能远远望见建于山坡、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宏,山顶古木参天,迎风摇曳。进入古村,层层石头台阶错开着一直往上延伸,两旁的房屋就是石堡,也按台阶的层次有序的分布着,石堡基脚以上两米全是长短不一的青石条块,然后再加上青砖青瓦修建,人工凿刻的印迹依稀看见,石缝中不时能看到蛇蜕下的蛇皮。石堡有多高?当地人说有四米多高,冬暖夏凉。在解放初期,这样的石堡一座连着一座,蔚为壮观。但后人考虑石堡里面空间狭小只能独立成房,,光线阴暗,不便安居,大多都搬出了石堡,现在所能见到的大多都只残留了下半部的石基突兀,残损荒凉。

山上古木众多,为什么村民不像别处的古建筑用木材搭建而用笨重、难修的石头呢?据村民介绍,建筑石堡居住,首先是为了防御虎狼和蛇虫的袭击。杏木元村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溪流淙淙,因为处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山村,虎狼经常下山寻食,鸡鸭猪羊牛被作为口中美食是家常便饭,虎狼躲在原始丛林或者岩石洞穴里,想猎捕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稍不留意,猎物就会成为猎人口中的佳肴,自然石堡就成了村民易守难攻的防护居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当时猖狂的兵匪所犯。

继续拾级而上,就有一家规模宏大的石头修葺的院落。这是一座没有名称且古旧的明清建筑楼阁,雕龙画凤,造型栩栩如生。三进三出的重檐,气势如虹。在我们的视野里,窗棂上雕刻的都是盛开的莲花,连装水的石缸、石墩、天井的石护栏,无一不是莲花的纷呈,莲花的清韵散发在这么一座雅致且挺有规模的屋宇里。

据此查询有关来历,建造此院落的人叫唐昂,晚年时官居五品,同当时的周崇傅相交甚密。周崇傅,字少白,号子昂,生于清道光十年,系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第九世孙。同治七年中进士入翰林,晚年应王德榜之邀,任蘋州书院主师,也就在这个时候,唐昂辞官归隐,结识了在蘋州书院做主师并同朝为官的本地人周崇傅,两人相见恨晚的感情陡然升温,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这时的唐昂已经年逾六旬,比周崇傅大。周崇傅热情地极力挽留唐昂留在蘋州书院,然而,他归乡隐居杏木元村的楼阁已经建造好了,于是,唐昂真诚地邀请周崇傅参加自己六十五岁的寿诞,周崇傅满口答应表示一定前往拜寿,并安排人寻来香樟木亲自书写了一块匾额作为进寿礼。当周崇傅目睹了杏木元村延绵的七十二峰和石文化在这里产生的镜像后,不由倍加赞叹而流连忘返,每一次来拜访,都要住上几天,纵情于山山水水。

结交了周崇傅,自然就会接受周家先祖周敦颐的濂溪理学,也承继了何仙观周家大院的文化氛围,莲花图案自然也就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文化精髓真实的反映在各种器具的雕刻中。

登上半山腰,俯视石头城,层次分明的石堡层层铺就,条条青石板路延伸着历史的时空,倾斜的木屋,沧桑的石墙都印上了颓废的痕迹,半山腰三千年古树,也显得特别孤独,虽然生机很旺,可毕竟物是人非,飘洒的树叶恰似一滴滴眼泪。我离开古村,在田野中找到了那个古井,依旧流水潺潺,依旧清澈透底,汩汩清泉,流出了岁月,流出了记忆,也许会流完石头城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