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怀念董友花
怀念董友花
黄店镇坞口村党支部书记董友花同志于今年3月12日傍晚逝世,事隔4月余,我的心目中还老是挂念着她,好像她没有离去,似乎觉得她的精神、她的形象、她的工作作风确实留在我的心中。她在山村当村干部,一当就是42年,一直到死,这是多么的可贵!
董友花是兰溪市黄店镇坞口村人,这是一个与建德市交界的山村,有人口619人,有178户农户,但这个村村级经济十分薄弱,这样一个穷山沟,2004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长达2公里的通村公路,2005年又投资12万元修建村大礼堂,去年又在上级党委、政府、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打通到建德市大洋镇的通道。想到这些,村民们无不夸赞她这位生前身患严重气管炎的村支部女老书记。她曾先后担任兰溪市第十一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被评为兰溪市2001—200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黄店镇2004、200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坞口村离兰溪城有25公里,离黄店镇也有12公里,村子三面环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只有一条崭新的通村公路通往朱家。我认识董友花,是区域调整后才认识的。在一次做通村公路的电视采访才真正了解了她。在交谈中,知道她近60岁,但看上去十分瘦弱,显得十分苍老,由于身患严重气管炎,谈话时觉得上气不接下气,显得十分吃力,而从她微弱的语气中,又悟出了她对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坚强决心和对党的事业无怨无悔的坚定信念。
董友花,10岁小学毕业就在家务农,18岁开始当上村妇女主任、副民兵连长,19岁当上了民兵连长,24岁结婚,嫁给了本村在原兰江冶炼厂工作的比她大4岁的黄撮友。自此,董友花一直在村里当干部,丈夫也十分支持她的工作,育有二女一男,两个女儿已外嫁,儿子在厦门打工,一家人和和美美。董友花的村干部一当就是40多年。
她于1997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00年开始,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她就发动村民筹集资金2.8万元进行标准化电路改造。2001年,为了改变山村交通条件落后的面貌,改造自朱家村至坞口村长达2公里的机耕路,需要扩建路面,其间必须向邻村朱家村征地,在要价较高的情况下,她与村两委一道,毅然以每平方米100元的价格征下了朱家村的土地,赢得了建造机耕路的主动权,总投资达6万多元。2002年,投资3万元,建造了通村机耕路的一座桥叫乌青桥。2003年1月,她有被推选为兰溪市人民代表。同年,她又将有线电视通到了村。
繁重的村务工作,使她本来就十分严重的气管炎,病情加重,于2003年7月出现了气管出血,去兰溪城西医院、兰溪中医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2004年7月又一次出现了气管出血,去金华广福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治疗,病情得以好转。两次共化去医疗费6万多元。兰溪市领导、所辖乡镇领导多次去医院及坞口村看望她,给她以精神上的蔚籍。
严重的病情没有使董友花垮倒,而且她更坚定了信心。2004年下半年,病情还没有痊愈的她,依然和往常一样向上级有关部门跑项目、跑资金、跑赞助……领导们看到她身体这样羸弱,工作又这样认真,都为之动容。本来安排2005年的通村公路项目,在她的努力下,提前上马。将原来的机耕路加宽到4米,并做好了与邻村朱家村的征地工作,以每平方米36元的价格征下了朱家村的土地,整个通村公路总投资达80多万元。
路建好了,交通改善了,村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山上种的水果,如李子、大红柿,茶叶等都能上门收购,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6户,一年养猪总数近千头,为发展山村经济奠定了基础。有了公路,村民不再担心好东西养在深闺无人识。
建设新农村,村里的硬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好起来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可不能一片空白。董友花又闲不住了,2005年12月又对10间大礼堂进行改造,投资12万元,改造了大礼堂,为山区村民娱乐,丰富业余生活提供场所。如今,逢年过节,村民在村里就可以看婺剧表演,举办各种民俗活动。
2006年4、5月份,为了改变山村的生活用水条件,全村3个自然村原先的自来水管道因年久失修,又投资15万元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又一次感动了村民。
坞口村是一个与建德市交界的山村,去年8月份,为了打通到建德市大洋镇的通道,在上级党委、政府、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董友花拖着本是羸弱的身体,说服一户户农户,做好公路征用土地、苗木的补偿工作,这项工作涉及农户60多户,征收土地10亩,村里又化去了12万元。通建德市的公路如期动工了。
长期为山村工作的劳累,董友花又一次病倒在病床上,又一次住进了市老年医院。这一次住院变成了永别。
董友花自18岁当村妇女主任、副民兵连长,到今年整整42年。当村干部42年,融进了董友花同志一心为山区,一心为村民,一心为集体的博大胸怀,凝结了董友花同志平凡而崇高的精神风貌,凝聚着董友花同志一生奉献山区、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
董友花,您安心地去吧,您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作于2007年7月15日,文章《董友花,当村干部41年》发表于《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