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心得笔记【凉血止血药】
应朋友的要求,决定把我学习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学》的笔记整理出来。这套笔记是以临床实用性为目的的,并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所以不适合考生作为复习资料来用。对证型和药物的解读都属于我个人心得,是大体上的认识。至于细节方面,请大家参考相关的工具书。中药的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而在理解和运用。就像背单词一样,用得多了自然就会了。
今天整理的是“止血药”中的“凉血止血药”。
止血药很简单,就是止血用的药。凡是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以止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就叫止血药。止血药既有内服的,也有外用的。
止血药自然是用于出血症,具体讲包括: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零腥、吐脓、汗血、便血、便脓、尿血、经血、崩漏、产血、紫癜……以及各种内外伤出血。
看着挺多的,其实就分成四类:热性出血、寒性出血、不热不寒性出血、阻塞性出血。今天咱们讲治疗因热出血的止血药,即“凉血止血药”。
人体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血管遍布全身各处,包括毛发、指甲、牙齿。血管按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支,口径渐细,管壁渐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间。毛细血管再汇合,逐级形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与静脉通过心脏连通,全身血管构成封闭式管道。只要血液不在血管里老老实实的流动,跑到了血管的外面,就算是出血。
内伤出血,因热者十之七八,再具体可分为实热出血、虚热出血、郁热出血、燥热出血。热邪存伏于血液之中,使血液的活性增强,最终摆脱了血管的束缚,在中医上叫作“热迫血妄行”。不管是上述哪种热邪,都可以用凉血止血药来治疗。临床上还要针对患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体质配伍其它药物,这属于方剂学范畴,这里暂不讨论。
血热诸证的症状表现比较简单:舌红、苔黄、脉数、心烦、失眠、身热夜甚,严重者可以发狂。需要注意的是实热出血与燥热出血的鉴别诊断,实热出血者其脉数但不一定细;燥热出血者脉一定细,甚至会涩。而且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大便秘结、舌燥少津,这些都是实热出血者所不具备的。临床上可以实热、燥热兼见。
今天咱们介绍以下几味凉血止血药: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白茅根、侧柏叶。
共同点全是寒凉药。又因为心主血,肝藏血,所以全归心经或肝经(唯独白茅根除外)。重点讲讲异同点:
小蓟:一切出血症皆可以治,尤其擅长治尿血。
大蓟:一切出血症皆可以治,尤其擅长治吐血、咯血、崩漏。
地榆:擅长治下焦出血。
槐花:擅长治大肠出血。
侧柏叶:一切出血症皆可以治,还可以清肺化痰。
白茅根:入肺、胃、膀胱经,擅长治这三个脏腑有热引起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