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涸的池塘,有水后过一段时间就有小鱼,鱼是从哪来的?

说个我们这边的真事吧!
去田间查看小麦长势的时候,发现村后面的一个池塘边,有7-8个人在钓鱼,当时的温度大概有25度,还是晴天,这些人也不嫌热,该池塘是一个“野塘”,面积不大,大概有几百平米,里面大鱼没有,小鱼不少,看他们钓上来的鱼,基本上都在5-10cm左右,以草鱼居多。
该池塘是个封闭式的,周围都是庄稼地,里面的水分就是靠降雨,如果遇到降雨少的年份,该池塘也会干涸,记得5年前这个池塘就是处于干涸状态,这几年雨水多了一些,池塘的水也逐渐增多,现在最深处估计有2米左右,具体该池塘是怎么来的,也模糊不清,只是知道已经存在很多年,据村里面的老人说,当时是人为挖土导致,比如有些人盖房子,地基较低,就会来这里挖土,不过现在已经管理很严格。
这些钓鱼的人中,有一位是我们村的,就闲聊了一会,说到了野塘里的鱼从哪里来的问题,明明已经干涸的鱼塘,为什么有了水之后,又出现很多鱼呢?首先排除人为放养的原因,周围也没有河流,那是什么原因呢?关于这个问题,和不少人交流过后,总结了以下4点:
1、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千年草籽、万年鱼籽”,有人说没孵化的鱼籽,未遇到水之前处于休眠状态,一旦有了水后,这些鱼籽就会慢慢孵化,虽然成活几率不是很多,但是数量多。也有朋友说,这是因为鱼卵的生命是12年,水草上,石头上,土地上都有可能附有鱼卵,而这些鱼卵的生命力又极强,遇到水、合适的温度后自然孵化成鱼。
2、据村里面的一些老人说,这些鱼是蚂蚱籽变得,有句话这样说,旱天变蚂蚱,涝天变鱼,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朋友有没有听过这样说法。
3、鸟类传播所导致,鸟类会去河边喝水,而在喝水的过程中,身体上的一些部位可能会沾上鱼卵,然后飞了一段时间后,遇到野塘,再去喝水的过程中,身上携带的鱼卵,就会被带到野塘中,于是野塘中也就有了鱼类。
4、水中的虫类进行传播,河水里会有一些虫类,能在水中生存,也能够跑到陆地上进行生存,而在来回行动的过程中,身上携带的虫卵会传播到杂草上、树叶上或者直接带到野塘中,杂草、树叶或者其他的载体,再经过风的吹动,也会形成传播源。
通过以上内容,有朋友总结说,大自然中的鱼籽非常多,这些鱼籽随水流、大气、海洋、飞禽等各种渠道传播到很多地方,只要遇到适合的环境就孵化,当然有水是前提。
笔者小时候其实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时天真的以为鱼是水里面自生的,或者是草生的(草鱼以为就是草能生长出鱼),现在想想看,这些野塘中的鱼也是有来源的,只不过在我们平时看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农村野塘中的鱼是如何来的呢?
(0)

相关推荐